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仔细看,别让张之洞笑话了

作者:周岭 来源:北京晚报2023年12月04日

明万历 宜兴窑“时大彬”款紫砂壶

清 朱石梅制锡壶

清 陈鸿寿制紫砂壶

现如今,茶壶随处可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在它出现的时候,意义却大不同。精于茶事的人都知道“唐煮宋点”——唐代煮茶,是在煮水器里直接把茶叶煮了,再加上各种配料;宋代点茶,要先用煮水器煮好水,再将水冲入已经放了茶叶细末的敞口茶碗,用茶筅搅动,刷出泡沫或点出图案。虽然唐宋时期的煮水器也可以称为“壶”,但此壶非彼壶,有“汤瓶”“偏提”“执壶”等异名,而且比泡茶用的茶壶要大许多。

明初“废团改散”,才开始使用真正的茶壶,材质大都是瓷的。明代是瓷器制作的一个高峰,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地方窑口制作了大量泡散茶用的瓷茶壶,当时的工艺水平之高、品类之丰富,称得上美不胜收。除了瓷茶壶,偶有竹木牙角的茶壶,但都不是实用器。这些材料做茶杯还可以,做壶很难,顶多供闲时把玩。锡茶壶较常见,锡的优点是没有异味,而茶最怕异味。很多人喜欢锡茶壶,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说到锡茶壶,想起徐珂的《清稗类钞》里记录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湖广总督张之洞接待了一位候补知府,这位仁兄希望张之洞能给他放个实缺。张之洞看了他的履历,得知此人乃监生——花钱捐的出身——既然是买来的差事,他可能连字都不识几个,怎能做知府?张之洞让旁边站着的门子准备纸笔,提笔在纸上写了“鍚荼壼”三字,递给这位候补知府。这位仁兄接过纸,茫然不解,问张大人是什么意思?张之洞说:“做官,首先要识字。”这位仁兄明白了,原来张大人要考考他。他反复看了几遍,朗声念道:“锡茶壶。”张之洞笑了,问他:“看清楚了?”这位仁兄恭恭敬敬地答道:“卑职看清楚了。”张之洞随即收回笑容,端起面前的茶杯;门子明白,这是下“逐客令”,赶忙喊了一声“送客”,就把这位候补知府撵走了。第二天,张之洞发了一纸公文,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这位候补知府能认识“锡茶壶”,还算认字,着读书五年再来听鼓。什么意思?回去读五年的书,再到我这儿来当差,现在肯定是不行。原来张之洞写的三个字不是“锡茶壶”,“鍚荼壼”和“锡茶壶”长得很像,但读音和意思差得很远,这三个字读作“鍚(阳)荼(图)壼(捆)”。“鍚”字比“锡”字多一横,这个字的本义是马额上的装饰物;“荼”字比“茶“字多一横,这个字的本义是一种苦菜,唐以前茶也叫做荼;“壼”字比繁体字的“壺”字多一横,这个字的本义是宫里的路,跟茶壶毫不相干。如果不仔细看,这三个字还真的容易念错。张之洞知道这位候补知府不称职,有意难为他一下,这位仁兄果真识字太少,闹了笑话。

除了锡茶壶,还有什么材料适合做茶壶呢?最有名的也是最好的材料,当属宜兴的紫砂。说到紫砂壶,很多人都喜欢,现在紫砂壶不单单用来泡茶,也不单单用来欣赏,一些精品成了收藏品,身价不菲。

紫砂壶的历史不是太久远,在明正德年间才出现。谁做的呢?是宜兴一个大户人家的小书童,名叫供春。供春的主人是正德甲戌年(1514)的进士吴颐山,吴颐山的侄孙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序》中说: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吴梅鼎说他的叔祖父在南山读书的时候,带着一个名叫供春的小书童,供春在陪读之余,见当地人用一种泥土做缸,便将“澄”出来的细泥捏成小泥壶,样式古秀,人见人爱,被称为“供春壶”。

供春因为捏小泥壶出了大名,很多人都找他学习制壶手艺,其中就有时大彬。后来,时大彬成为有明一代成就最高的制壶大师。说起时大彬的手艺,他的学生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如今供春壶已经见不到了,大彬壶只有十六七把传世。

时大彬之后,最负盛名的制壶大师是陈鸣远,当时有两句诗传诵甚广:“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陈鸣远与供春、时大彬并称“明清三大名匠”。陈鸣远以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姑、荸荠、荷花、青蛙等生活中常见的造型入壶,工艺精湛,开创了制壶“艺术化”的道路。他对后世影响巨大,以致坊间出现许多仿冒品,当代制壶大师顾景舟说,他一生也没有见过几把真正的陈鸣远壶。

陈鸣远之后,出现了一位文人制壶大家,此人名叫陈鸿寿。他擅长金石篆刻,是“西泠八子”之一;他还做过大学问家阮元的幕僚,深得阮元的赏识。在溧阳知县任上,陈鸿寿设计了几十款紫砂壶样式,将金石、书画、诗词与制壶工艺融为一体,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因为陈鸿寿号曼生,所以他创制的紫砂壶有“曼生壶”之称。从清嘉庆年间开始,他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壶以及他壶上的书画篆刻,在紫砂壶界、书画篆刻界乃至文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画家唐云不仅收藏了八把“曼生壶”,还将自己的画作刻在吕尧臣制作的紫砂壶上;红学家冯其庸也收藏了一把“曼生壶”,他与顾景舟订交数十年间,为多位制壶大师写壶近千把;江寒汀、吴湖帆、亚明、魏紫熙等名画家都曾精心设计紫砂壶样式,由顾景舟手制成壶,画家黄永玉更是在2018年5月19日举办了“黄永玉的紫砂展”。

记得1988年8月,中国红楼梦文化代表团访问新加坡,由我担任代表团的秘书长。访问期间,新加坡国际展览馆举办了一个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展品中有一批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其中一把大提梁壶是顾景舟的学生周桂珍制作的,冯其庸先生题诗其上,这把壶2012年5月在北京拍卖,成交价近两百万元。

为什么紫砂壶要参加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就是因为那句“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

妙玉用的究竟是什么壶?有可能是瓷壶,有可能是锡壶,也有可能是紫砂壶。锡壶的可能性最小,毕竟妙玉是个弱女子,锡壶重了些。明清两代还有用椰壳和玉做的壶,椰壳壶的使用者很少,想来妙玉用这种壶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妙玉把宝钗和黛玉引入内室喝“梯己茶”时,给宝钗、黛玉、宝玉分配的茶具与众不同,且互不重复,所以她所用壶的材质也不大可能与其他茶具的材质重复。既然宝玉用了“绿玉斗”,这壶自然不是玉的;同理,妙玉之前给贾母等人用的都是瓷茶具,这壶自然不是瓷的。所以这“另泡了一壶茶”的壶,极有可能是一把紫砂壶。妙玉自幼居住的姑苏玄墓蟠香寺,与同在太湖之滨的“紫砂之都”宜兴相距不远,以妙玉的雅致,应对紫砂壶更为看重,紫砂壶也更符合她的身份。

其实,“另泡了一壶茶”已透露出一个玄机——虽然《红楼梦》的著书之旨是“无朝代年纪可考”,很多名物的故事都是汉、唐、宋、元、明、清“混搭”而成,折射的是“红楼梦时代”,但具体到名物故事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带出”时代的信息,茶壶即为一例。用茶壶泡茶始于明代,到清代普遍应用,《红楼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是各类茶壶集中呈现的时期。所以把《红楼梦》里出现的茶壶还原回生活中,不仅对研究茶具沿革,对研究那一特定时代也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丹萍】

短视频影片到底怎么拍?大咖给青年创作者指点迷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09

舞剧《10909》走进“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诞生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07

第七届老舍戏剧节“老舍与西城”论坛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20:29:11

《绽放》为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留下珍贵影像档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8 20:20:01

微电影《起点》:回家,也是新的起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9 05:36:32

大学生靠专业赚钱,“性价比”更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3 20:04:19

从校园到“田野” 布努瑶文化传承进行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11-24 09: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