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不该“静悄悄”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这引发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共鸣,话题“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也再度进入大众视野。据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丁丁(化名)描述,在他们学校,课间可以喝水、上厕所、在教室里玩,但是不能跑不能闹,甚至不能大声说话。他也期待课间可以出去玩,但是“既希望又害怕”。
许多80、90后网友提起自己幼时的“课间十分钟”,一个铁环、一根铁棍、一条长绳、一对沙包,已能拼凑出难忘的美好时光。而反观现在的孩子,却被各种束手束脚的规制,困在了一方小小的教室里,这一现象不免令人担忧。
“课间圈养”的背后,或许是部分学校的无奈选择,而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安全隐患。当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因打闹发生纠纷乃至出现安全事故时,可能会惹出打不尽的官司。一旦出现一例类似问题,学校及老师会陷入被教育部门追责、被家长索赔的困境。所以一些学校索性“一刀切”,对课间活动“严防死守”。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约束。学校为了免责,就把孩子们“圈养”在教室里,实际上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安全”,为了“怕孩子出事”、“怕家长闹事”、“怕给自己找事”的所谓“苦衷”,就将孩子“圈养”起来,这完全是偷懒和逃避责任的做法,即使情有可原,也绝不应让“懒惰式”管理变成课间休息的统一模式。
要让学校不再怕“负责”,就需家长们学会“放手”,不对孩子的小磕小碰过分反应,避免过分焦虑。既让孩子们尽情奔跑在广阔蓝天下,也留给学校足够喘息的空间。与此同时,家校也需协同“育人”,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健全有关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在注重防范风险、排除安全隐患上多下功夫,缓解双方对于孩子的安全顾虑。老师们也要有意识地不将课间作为课堂的延伸,还给孩子们一片释放天性的自由天地。
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不该“静悄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玩得更开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