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三个维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亦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全局的高度,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重大理论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又进行新的阐释,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3]这些重要论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两个结合”
(一)“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需要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4]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能够正确的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党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党的百年历史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两个结合”要“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6]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发展紧密相连,体现出“两个结合”时代发展与实践要求相统一的显著特征。坚持用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佳切入点。
(二)“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进展的需要
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来看,“两个结合”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法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两个结合”的提出,不仅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的前景,而且用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两个结合”中变得更加宽广。
二、“两个结合”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两个结合”的主体。拥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理论传承者。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两个结合”的历程中,出现了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阻碍“两个结合”,而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两个结合”清除障碍。中国共产党人拥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始终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为“两个结合”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相互契合性是前提条件。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两个结合”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则是“两个结合”的“根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等多方面都存在契合,这种契合性正是二者能够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要深刻认识到,“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既延伸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视野,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内涵。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强调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强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特别是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守正创新、固本开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传承,更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深刻彰显了“结合”的成果是互相成就,双向赋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与“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相互贯通、内在统一。
三、“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7]坚持“两个结合”,党带领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党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逐渐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没有马克思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遵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的时代成果。“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使中国共产党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开辟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开始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找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历史证明,这些尝试都未能使中国找到走上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的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可感可行、更加科学。“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实际和时代变化的伟大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需要不断发展和实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征程,我们也将会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党应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更多的呈现中国风格、中国特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文明样态的原创性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描绘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美好图景。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8]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时代内涵,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的图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这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有着最根本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方向。
【项目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研究”(2023-JCZD-0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22ZSZ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卫军,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河南省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李平,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5页。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3年6月2日。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4—15页。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4页。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5页。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3年6月2日。
[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3年6月2日。
[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