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作家赵峰旻:文字是一座乡间的小屋

作者:赵峰旻 艾莲 来源:中国妇女报2023年06月08日

■ 口述:赵峰旻 作家  ■ 记录:艾莲

人物简介

赵峰旻:作家,已出版散文集《一样花开为底迟》《与太阳一起行走》(纳入中学生教辅书)《董永故里行》《烟火流年》《路过幸福路过你》,纪实文学《因爱而生》《红滩涂》等。曾获孙犁文学奖、蒲松龄散文奖、全国微型小说年度奖、首届沙湾微文学奖等奖项。

——————

一直以来,滩涂都是我写作的母体、倾诉的对象,它总能给我某种启发,让我顺着故乡的滩涂、黄海湿地,以及村庄、老屋、小河、大海……走向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向生活的细节与纵深。

在东台沿海湿地成为世界遗产地之后,我的4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红滩涂》也出炉了,这是我创作的第二部长篇纪实文学,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沿海滩涂人生活的日常,也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地方编年史。咀嚼之前写过有关滩涂的文字,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在眼前渐渐鲜活起来。

我生长在黄海之滨的东台,每当我涉过布满盐蒿草和雪白的芦苇。在范公堤的东边,天地之初时,这些植物就与大海同在。春天,它们裸露着身体,无声地接纳风雨和薄雾。当那些湿漉漉的草还没有苏醒过来,等待着新芽破土时,并有一些植物抢在它们前面早早醒来。比如,海边的那些相继转世的盐蒿草,还有一块高地上矗起的六棵树。它们自从扎入这片土地,也许就从未睡去。秋天,在沟壑或平地,茂盛的芦苇丛和茅草呈现着它们的肆无忌惮。或通红通红的,或雪白雪白的,或金黄金黄的。一片片,一簇簇,一丛丛,成了大滩涂最为瑰丽最为原始的调色板。在南黄海之滨一望无际的滩涂湿地上,我看到了生命最自然本真的美好姿态,尘世烟火里的滩涂牧歌,让我从心底生出一种别样的欣喜,更成就了我前行的动机。

滩涂是大海的一部分,涨潮时与大海浑然一体,水天一色,悠远辽阔,惊涛拍岸,豪放壮美。退潮时,裸露出经年的风霜,那弯弯曲曲的港汊,星星点点的渔舟,绵延无际的沙滩,风中飘摇的紫菜,碧波上荡漾的鱼排,随着潮水的涨落,变幻着无穷的组合,迎接着我们的到来。

在写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滩涂濡湿了我们的生命根须。在它的面前,我学会了眼睛向下,心灵向上,怎样对现实生活去强烈关注和深刻反映,让笔下人物鲜明的性格和浓厚的时代气息充分显现。我学会了努力排除外界干扰,学会了对所有的一切淡然一笑。

《红滩涂》是一部时间跨度较大的纪实文学作品,我描写了1921年到2021年这一百年间,作为革命老区的东台大地发生的真实故事。这部作品以主人公裕贞和赵又廷为坐标圆点,沿着盐文化脉络发散开来,一路演绎盐民裕光祖与棉英夫妇,组织派来的赵天问与蔡弥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女裕贞和赵又廷,两家四代人的悲欢离合,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凄厉悲壮的爱情纠葛,波澜壮阔的曲折人生。

作品中具体讲述了主人公裕贞与赵又廷自幼青梅竹马,却遭遇殷家抢亲的故事。裕贞嫁给殷国礼后,冲破家庭束缚,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为新四军送情报、征公粮、做棉衣,出生入死。赵又廷与裕贞在战火中,始终将个人的感情深藏在心中,建立起一份不断升华的纯真情愫。

新中国成立后,在红色精神的影响下,裕贞和赵又廷的儿女们传承革命精神,扎根滩涂,开荒种林,爽盐改碱,建起中国第一个人工森林,让滩涂变成了绿洲,成为生态绿色长廊。他们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故事,是从小我到大我的个人成长史和英雄成长史,是大海变滩涂、滩涂变绿洲的一部人生励志剧。

在一个个重要历史事件中,一代代东台人与困苦的环境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论是压迫穷苦人民的地主豪绅,还是罪恶滔天的日本侵略者,抑或手段狠辣的国民党反动派。历经20余年的磨难,东台人民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稳定的生活。人们开始利用家乡水土的丰厚条件,改良土壤,发展盐土农业,科技种植,还将家乡的“海蓬子”种植到北方地区治理风沙,改善环境。

《红滩涂》从最初的创作动机,到作品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记得那一年的那一天,瓦蓝的天空,大雁像风帆一样滑行、翱翔,给日子留下一串串音符,为天空画上一个个诗意的标点。一个叫玉珍的老人来我家串门,她和母亲面对面坐在桌前,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这样一幅画面,就像一盏红红的灯笼,一直高挂于我记忆的枝头,定格在脑海中,让作为旁观者的我,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从而产生了写作的动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这种动机与爱好无关,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它时常从脑海里跑出来,敲我一下,戳我一下。于是,我准备将积攒多年的动机付诸行动。之后,在每个午后黄昏,夜深人静时,坐在电脑前,思想的火花在字里行间闪烁,时常不知不觉,键盘就敲破了午夜。

曾听过毕飞宇老师一场读书分享课,他说加缪在《局外人》中打了七个钉。而我想我在这部书中打了多少根钉呢?我自己也不清楚。我想这部作品中的钉,是由各种材质做成的,有盐做的,有水做的,有泥做的,有铁做的,有血做的,还有肉做的。总之,这部作品是由无数个鲜活个体,组成红滩涂宏大壮阔的万千景象。每当写作遇到阻力时,这些钉戳得我灵魂生痛,火花迸发。

这些钉发散了我写作思维,成全了我的写作动机。写作过程很痛苦,但也是一次清洗自己灵魂的过程。写作前,我查阅参考了有关资料,还做了大量的采访。采访过程中,有时听着听着,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忍不住往下淌。几次写着写着,一种痛感油然而生,几次搁笔,写不下去。于是,我再去采访,再去考证。采访考证的过程,也是一次梳理的过程、补充的过程。从春天到冬天,从小树抽芽到叶落,标题,正文,梳理,打磨,细处改,大段删。写这本书让我对家乡东台历史,有了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多了一种特殊的热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幸在特定的维度和尺度下,我们大多时候学会了站在哲学的尺度下看世界,看问题。在我看来,文字是一座乡间的小屋,疼痛是夜晚孤独的快乐,宁静是窗外漫天的星辰,我要学会用纸作舟、笔当桨,去打捞出生活的内在本质。

【责任编辑:李丹萍】

一堂开在公园里的自然教育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6-08 09:22:41

《梦中的那片海》:只剩“浪漫”

澎湃新闻2023-06-07 19:39:27

参透甲骨文中的“中国式浪漫”

中国青年报2023-06-07 06:23:10

中轴有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6-05 22:33:49

我们为什么爱演唱会“回忆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6-02 10:04:33

双向奔赴 北京两区小学“六一”长城研学游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6-02 16:12:50

《非遗里的中国》开启山西非遗体验之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6-02 15:16:44

浸润在书香里的节气文化之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3-06-02 08: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