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文字讨好”观察日记
萌主有话说
近日,网络上对“文字讨好症”的讨论颇多。比如人们会把“来了”说成“来啦”,好给读者一种蹦蹦跳跳又积极愉快的感觉,会把“好的”说成“好滴”、“好哒”、“嗯嗯可以滴”,以表示收到信息后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于“文字讨好症”,你是被“戳到了”,还是“被冒犯到”了呢?
当代年轻人的“文字讨好”观察日记
什么是“文字讨好”?
“文字讨好”是指人们在线上聊天时,为了弥补网络文字与现实聊天之间的差距,用语气词、标点符号、表情包等充当“表情”,对语言表达进行一些修饰。常见的有在文字结尾处加上“哈、啦、哟、滴、~”语气词或标点符号,或者发完文字后,再发一个表情包,使对方感觉舒服、亲切和友好。针对“文字讨好”现象,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有些人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的礼貌性表达,是彼此尊重的表现;而有人则认为这会影响真实的自我表达,可能使沟通成本增加。
“文字讨好”观察日记
1
交友聊天讨好
8月5日,星期五,天气晴
如约而至的见面会上
认识了一位有着兴趣高度重复的姐妹
为了能一直“聊天”下去
每当我按“发送”前
都会斟酌一下
2
朋友圈讨好
10月23日,星期天,天气晴
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日子
不少人晒出了各具特色的秋游朋友圈
为每一条朋友圈点赞
被视为“最基本”的社交技能
对于熟识的朋友
必不可少地添上一句夸赞和问候
收获到对方回复后心满意足
3
工作群讨好
11月7日,星期一,天气阴
各大工作群的“小红点”直线上升
@和 “拍一拍” 轮流上阵
对于“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
“收到”,会说成“收到啦”“收到了哈”
每一个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
成为传达言外情绪
和增强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面对“文字讨好症”
你是被“戳到”,还是“被冒犯到”?
“文字讨好症”产生于网络社交的沃土
线上中介化的沟通往往会过滤掉部分信息
从而可能产生“词不达意”的误会和尴尬
而语气词或者符号的运用
恰好可以填补不在场意义的空缺
比如,一个“~”就可以柔化说话的语气
实际受到“文字讨好”的人
会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感受到他人的尊重
在“文字讨好”风行的当下
不少人也认为这会加重某种精神内耗
产生很多不能真实表达自我的困扰
愈发偏离了社交的初衷
但沟通的本质就是推动事件的解决
在信息交换中实现各自的诉求
“文字讨好”也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手段
总而言之
选择如何表达始终是个人的课题
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每个人都有选择 “文字讨好”的自由
也有放弃“文字讨好”的自由
这世界很喧嚣,做自己就好
今日互动
你也有“文字讨好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