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没有失败,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没太大难度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殷梦昊 汪蒙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荣誉院长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教授在浦江科学大师讲坛首期讲坛上做了题为“AI for Science计算生物学前沿”主报告。
从科学的定义出发,迈克尔·莱维特讲述了计算生物学如何从一个现代生命科学中的“边缘”学科一跃成为引领性的龙头学科的过程,讨论了“无用”的基础科学和“有用”的应用科学之间的深层依赖关系,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和认识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方式,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该如何选择深入钻研的方向。
“地球上最具智慧的是什么?是电脑吗?是某个人吗?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吗?”演讲中,莱维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他表示,生物进化中不是最适者生存,而是最具多样性者生存,多样性使人们变得聪明。
他认为,理论研究是用一种简单易懂的模型来解释观测现象,而实验则是尝试获得额外的观测来证明或否定模型,两者需要不同的高级技能,也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
“基础科学研究就像买彩票,你无法预测结果,但你可以多买几张‘彩票’,这更有助于得到一流的发现。”在莱维特看来,基础科学研究就像蚂蚁寻找隐藏起来的食物一样,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遇到困难与失败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失败,恰恰可能意味着你的研究并没有太大难度。”
从数学、计算机科学,到物理、化学,再到生物、医学,这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我相信促进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的壁垒,产生前沿科技成果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