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然而,“防人之心”过重也会让人心生烦恼,一个读者便是如此。
读者提问:“可能是因为曾经被坑过,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家人严苛,我对所有人,包括自己的亲人,都会有所戒备,时刻与人保持距离。我总觉得别人下一秒就可能会伤害自己。哪怕是一个陌生人问路,我都想好了下一秒他攻击我时,我该如何反击逃跑。朋友们说我对人戒心太强,但这已经变成我的一种条件反射了。”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很多人会被理想的自我所束缚。生活在较为严苛的成长环境中,一方面你会容易愤怒,因为你会觉得有些对待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受环境影响,你会认为有些愤怒的表达是不应该的,希望自己在道德上是无可挑剔的,否则你就会被严苛的标准反复谴责。在这种情况下,人会尽力压抑自己的攻击性。
“每个人都是有攻击性的,它不会因为被压抑而消失。”陈祉妍说,攻击性的表达会被转化、升华。有的表达是健康的,即它是符合社会规则,甚至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例如,有的人会通过打篮球、拳击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辩论赛等语言方式来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攻击性。有的表达是伤人伤己的,例如向弱者发泄,产生心理防御机制——投射,即认为某个欲望和冲动别人有,而你自己没有的。
“总担心别人下一秒就伤害自己”,这句话就是有一定攻击性的投射。它意味着,你觉得别人会伤害自己,而不是你跟别人对抗或者你去挑衅别人。“读者戒备心过重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不愿意面对和承认自己也是有攻击性的。”
此外,陈祉妍认为,读者戒备心强也可能和他过去被“坑”,内心阴影没有被修复有关。“你现在对于自己识人是非常没有信心的。”她建议读者总结以往被“坑”的原因,找出自己在看人方面的不足,根据情境、人、伤害、可能性等,对防御程度进行细分,选择让自己更安全的行为。(陈祉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