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国际舆论积极评价中非务实合作—— “携手共赴繁荣美好未来”(外媒看中国)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颜 欢 黄炜鑫 2022-07-27 00:00   7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届中非和平安全论坛致贺信。中非是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是中非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一致的发展任务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中非从来就是命运共同体。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积极评价中非关系与中非合作,普遍认为长期以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友好合作一如既往。当前,中非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前景光明。   “展现出真诚友善、团结互助的兄弟情义”   6月底,中国援助塞内加尔4座体育场维修项目启动仪式举行。塞内加尔通讯社援引塞体育部部长马塔尔·巴的讲话表示,该项目“将为洲级甚至世界级比赛创造良好的赛事环境,是两国间友谊的又一体现”。   津巴布韦《先驱报》报道说,在中方支持下,卡里巴南岸水电站扩建、维多利亚瀑布城机场翻新和新议会大厦建设等项目得以实现,这是“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文章还援引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的表述,强调“要继续巩固深化两国密切关系,以造福两国人民”。   由中国企业参与投资开发的乌干达艾伯特湖油田项目今年2月举行了开工仪式。乌干达《新视野》杂志报道这一项目时说,当地社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项目开发为经济带来的好处,不仅住进了设施完备、十分现代化的安置房,还得到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了解,该项目本地员工占比高达78%。”报道说,中企非常注重环境保护,“项目动员员工参与社会清洁活动,并向居民捐赠了清洁设备”。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认为,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成果丰富,受到了非洲各国的普遍欢迎。文章列举了中非合作的四大优势:首先,中国和非洲历史遭遇相似,双方不存在“信任赤字”。其次,与西方国家“家长式作风”不同,中国与非洲交往时善用团结、谦让的语言,体现了平等伙伴关系。再次,西方对于非洲国家希望改善基建水平的呼声置若罔闻,中国则积极回应非洲各国发展优先事项。最后,中非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合作方式和落点更加务实、灵活。   南非独立传媒网站表示:“非洲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已发展为建设性伙伴关系。”报道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主动向非洲国家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中国对非洲国家“展现出真诚友善、团结互助的兄弟情义”。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获得了非方高度评价,非盟轮值主席、塞内加尔总统萨勒表示,塞非常感谢中国对非洲的无私帮助。   “关键项目很好地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   肯尼亚《民族日报》表示,非洲国家从中国倡导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获益匪浅。“铁路、港口、道路、能源、水资源和数字互联互通等关键项目很好地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日常生活;非中人文交流亦日益频繁。”   尼日利亚国家广播电台报道说,尼总统布哈里近日发表声明,对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尼日利亚首个现代化深水港——拉各斯州莱基港迎来搭载港机设备的“振华28”轮停靠表示祝贺。布哈里表示,莱基港投入运营后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尼日利亚民众生活,同时促进尼日利亚的对外贸易活动,助力尼日利亚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国投资。尼日利亚政府将不遗余力地开发该港口的潜力。   南非《比陀新闻报》发表评论文章说,2021年,南非与中国双边贸易额增至54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南非是中国企业在非最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也是南非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中资企业在南非创造了40多万个工作岗位,南非普通民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双边合作的成果。”文章评论说,“当前南中友好合作加速发展,南非人民正热切拥抱中国这个好伙伴,携手共赴繁荣美好未来。”   6月13日,由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委托开展的《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对外发布。该报告面向15个非洲国家的18岁至24岁青年进行了4500余次面对面深度访谈,其中7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在非洲大陆最具影响力的非洲以外国家;76%的受访者表示,中国对其国家和生活发挥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报告说,中国对非洲大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支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同时为非洲产品提供出口机会,为当地人民创造就业等是非洲青年肯定中国对非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   “通过加入全球发展倡议来实现更大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为包括博茨瓦纳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博茨瓦纳《报道者报》发表题为《博茨瓦纳如何从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中受益》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全球发展倡议。文章说,新冠肺炎疫情给博茨瓦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作为“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成员,博茨瓦纳期待用好全球发展倡议这个新平台,在经贸、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机遇,实现真正的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文章还援引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姆文查的话强调,“全球发展倡议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最佳选择,对非洲大陆至关重要”。   利比里亚主流媒体《每日观察家报》刊发文章表示,中

我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作者:刘坤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07月27日

近日,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青凤高科产业园区重庆赛力斯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智慧车间,工人们正在装配汽车。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态势如何?在产业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固链稳链等方面,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如今,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王伟说,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王伟说,十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占比达到20%左右。

此外,王伟表示,我国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

“中国制造”加快迈向“中国创造”


“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十年来,从基础材料、基础软硬件到重大装备、重大工程,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载人航天、高铁装备、北斗导航等一批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日益加快,“并跑”“领跑”领域加速涌现,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迈上新台阶,引领中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任爱光表示,在推动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我国特别注重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以需求为导向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环境改善提升,推动降低企业负担,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从创新体系看,我国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我们将体系化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制造业创新网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做大做强一批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优势制造能力。”任爱光说。

产业链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介绍,近年来,我国聚焦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断点”“堵点”“卡点”,扎实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加快“卡脖子”技术产品突破;加强监测调度,强化物流等要素保障,促进重点产业链快速复工复产;加强供需对接,稳定大宗商品、关键零部件价格,保障重点物资供应。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总体保持安全稳定运转。”姚珺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得到提升。

姚珺表示,今后将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应用带创新,以创新促应用,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实施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优化升级。构建产业链融合生态,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国际合作,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做好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王文远认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王伟表示,今后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扎实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责任编辑:陈戈辉】

BaoBao站 | 最北小站装卸场里的特别演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6 16:10:00

青春故事汇 | 冲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6 16:00:00

我写情诗打广告行销海外,我是唐代长沙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5 20:31:57

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的性格决定命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5 20:32:30

北京文化论坛上,他们这样解读文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5 23:56:17

“湾区诗会·诗意增城”追溯千年风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7-24 2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