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青年参与《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磋商:
“让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
终于,“青年优先发展”的声音在这一刻郑重地传向世界。
7月21日,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开幕式上,聚光灯落在三位报告员身上。他们与身后屏幕同步连线的7位报告员一道,在100多个国家约2000名青年代表的共同见证下,发布了《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以下简称《倡议》)——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两项重要成果之一。
走下舞台,《倡议》报告员、江苏省青联委员,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主席柳茜依然有些激动。《倡议》从酝酿磋商到成文定稿再到如今全球发布,每一步都带着鲜明的青年属性。这让柳茜觉得“终生难忘”。
《倡议》的出炉是一个“倾听世界青年声音”的过程。
此前,在全国青联、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组委会的组织下,来自16个国家的21位青年代表先后召开了4次分小组会议,商议《倡议》的起草工作。
“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是《倡议》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这些有着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年轻人坐在一起反复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组委会形成了文本初稿。然后又是反复的磋商、沟通,最终才形成了如今的这份文件。
“可以说,这份《倡议》代表所有参与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各国青年,是青年们共同发出的声音,全世界都应该听到我们的声音。”柳茜说。
正是源于青年,《倡议》处处体现了青年智慧。
《倡议》报告员、来自乌干达的萨拉(Sarah Marjorey Kisakye )是位来华留学生,她曾全程参与《倡议》的磋商过程。她告诉记者,她对《倡议》中的教育内容尤其关注。
萨拉本人就是教育的受益者,从乌干达本科毕业后,她在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下完成硕士学习,如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一个乌干达女生,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我的受教育之路不可能走得这么远。”萨拉感慨说,发展需要基础,如果一个青年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发展的过程将更加艰难。于是,她在磋商环节呼吁,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应当提供相同的优质教育。
在磋商中,有青年代表也提到,在部分国家,无论宗教、贫穷或者其他原因,女生达到某种教育水平后就必须停止。相比之下,萨拉觉得自己无疑是幸运的。于是,青年代表呼吁各国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创造公平教育的环境,“让那些停下来的女孩能接着走下去。”
正在是萨拉等青年的建议下,起初《倡议》中相对概括的教育表述逐步细化,“包容”“公平”以及“优质”3个词说出了“萨拉们”的心声。
与萨拉不同,来自厄瓜多尔的《倡议》报告员哈文(Supe Tulcan, Roberto Xavier)在磋商中更关注气候变化领域。
他认为,青年应该更多地参与气候变化议程中去,“目前,部分国家政策制定者制定法律与政策,青年能做的只有遵守。其实,各国可以把年轻人纳入到立法过程中,让青年人自己来参与法律的制定。”
“例如,我们无法讨论解决排放或者能源转型的单一问题,因为很复杂,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尽管如此,讨论如何将青年纳入决策,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项目、信息、技能以及分享经验和知识,是解决目前社会的许多主要问题并实现预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哈文说, 他一直在做环境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长期关注国际青年交流与发展的柳茜告诉记者,在磋商过程中,她关注的是让青年获得平等教育的机会以及提供普通青年更多参与全球发展的机会。
柳茜认为,在国际舞台上,以往中国青年的声音并不响亮。“以前中国青年更聚焦在国内的青年发展状况与议题上,但随着中国参与全球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我们年轻人围绕世界议题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
今后,她希望各级政府、企业能够为青年提供更多资金、政策性支持,让青年不仅参与到本国活动中,还能参与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宣布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去。
在这次《倡议》磋商过程中,柳茜与其他中国青年代表就积极传达了中国观点。她还记得,他们曾就中国一贯提倡的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磋商现场详细阐释,让很多外国青年明白中国的立场与观点,并成功地把“中国的一些想法带入到世界青年发展的进程中。”
最终,《倡议》中写道:“只有青年参与,我们才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在柳茜看来,参与《倡议》不一定非要做一些宏大工作。她举例说,“你可能无法利用暑假到乌干达做志愿者,投身世界发展,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哪怕只是更换个节能灯泡也是参与了助力可持续发展。每个人都做一些微小的工作,18亿青年也能照亮整个世界。”
记者还注意到,在《倡议》中有不少表述来源于中国经验以及中国青年的声音。今年,上半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在《倡议》中就提到“我们欢迎并敦促国家和城市领导人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和社区,通过建设对青年友好的政策、社会和市场环境,积极赋能青年,帮助青年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
“我们欢迎中国在赋能青年和倡导全球发展倡议方面发挥全球示范作用,并愿意参与其中。”《倡议》在最后这样写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周围围 杜沂蒙 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