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中国设计”的时代肯定会来临

作者:王一 来源:解放日报2022年06月17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们逐渐认识到,家——承载生活的归宿、社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有多么重要。


安东·西比克,这位同济大学荣誉教授、著名设计师,或许是在上海对家、对社区最别有感悟、深有体会的“老外”。


多年来,他一直提倡并身体力行,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家与社区,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并尝试改变。


安东·西比克


1955年出生于意大利维琴察市斯基奥镇。著名设计师,孟菲斯设计小组的创始成员,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现任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荣誉教授。


这是一段社交媒体上很火的视频:


在上海杨浦区鞍山五村,一位60多岁的老外骑着共享单车优哉游哉地在社区里兜圈,手里端着一杯咖啡,还友好地和人们聊天。若有慕名者前来,他还会带他们参观自己34平方米的公寓。


难以想象,这个看似普通的老外,竟是世界级设计大师安东·西比克。一个意大利顶尖设计师不远万里,“扎根”于上世纪50年代始建的工人新村,并“蜗居”在一个有着50年房龄的老公房里——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


从他的上海小房子出发,安东·西比克为我们讲述了他与上海的故事。


他的笑


和家里的五彩斑斓相得益彰


安东·西比克教授直言:“我的公寓可能是近年来在中国被宣传最多的房子之一,你可以通过很多途径看到它。”


的确,这间34平方米的小房子最早出现在设计杂志上,之后逐渐“出圈”,频频露面,被很多人称为“梦想中的房子”。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它的影响力。


然而,当你真正踏入这里,你仍然会很难相信,一个房子里可以有这么丰富、大胆的色彩、纹理和艺术品。


西比克用绿玉色、明黄色、正红色决定了整个公寓的基调,这些颜色也从墙面上延展下来,灯具和摆设与此呼应,甚至水果和鲜花都成熟得恰到好处——红色的苹果与金黄的菠萝。


公寓内部有一间尽端带有大窗户的客厅兼餐厅兼卧室,房间后面有一个小厨房和浴室。也许是受到小区里公共健身器材的启发,西比克在房间正中央钉了一个木架,作为锻炼身体的好帮手。


室内的物件不少都出自西比克自己的设计,比如,地毯上甜甜圈形状的小木凳由他一手打造;明黄色的书桌是他来中国后设计的样品;墙洞里摆放的彩色器皿套组是他为自己先后担任艺术总监、创意与文化顾问的品牌而作。


透过百叶窗,氤氲的光线透进来。西比克创造的小型景观物件出现在各个角落,整间公寓成为一个自足的世界。


67岁的安东·西比克独居于此。当被问到每天的作息时,西比克提到了必不可少的“晨间训练”——每个早晨,都会将家里整理一遍。这很有开启新的一天的仪式感:“不是出于自律,也不是强迫症,而是出于爱。”


西比克很爱笑,采访中,他明媚的笑意总是从眉头眼底里溢出来,和家里的五彩斑斓相得益彰。如此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只属于内心拥有真正的快乐、满足的人。


西比克认为,一个人的家就体现着他的生活态度,被美环绕,自然更能享受美。正如意大利《Living》杂志这样评价他:“美这种天性深植在他的遗传因子当中,所以设计出来的居住空间,既合乎人性,又赏心悦目。”


这间屋子里,


他最喜欢的是“旧”


在西比克的家里,到处都有出人意料的惊喜。


地面铺着可循环使用的实木地板,是由反复使用的木料打造而成的;餐桌上的摆件,都是他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战利品”;他还给从网上选购的小竹椅和小竹凳穿上了手工缝制的意大利软垫。软垫出自妻子的工作室“nothingnew.it”的贴心定制——用回收的旧麻织物着色而成。


西比克说:“事物都有各自的属性,设计应当是发现而不是改变。”在他看来,自然美在室内设计中应该得到重视和应用。比如,木材的纹理是天然的、纯朴的,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木材的肌理和纹路也就形成了一种美。


也正因为此,当问到他最喜欢这个房间哪一处时,西比克的回答是:“我最喜欢这里的‘旧’。”


设计师的经历让西比克发现,每个地方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品。前一阵子,他特意走访了大理石产地福建南安,发现60%—70%的原材料都被废弃,“这是很大的浪费”。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景德镇,陶瓷的报废率也相当高。


在西比克的设计作品中,如何使用旧材料是一大特色。西比克认为,如何利用这些现成材料,将它们“变废为宝”,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应该关注的焦点。“它们中有好多材料都可以被重复利用,应该把这些废弃物集中起来,形成旧料市场,让设计师从中挑选,如此来减少新的砍伐与开采。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萌发出更多更好的创意,让旧物新生,同时让这些作品尽量精美一些,来减少消费者的丢弃行为。”


他想建立一种平衡,一种自然和科技之间的平衡,并将其作为设计生产和再生的力量。


一种独特的真实感


一种紧密的社区感


34平方米的房子,会觉得小吗?问题脱口而出。


西比克这样回答:“我可以住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只要周围满足生活所需,社区就是我的客厅。”


不同于很多外国人喜欢新天地、老洋房,西比克很喜欢老小区,他觉得这才是大多数上海人生活的地方。在西比克眼里,完善的社区服务和热络的邻里生活使上海与众不同,使这个当年只背着一个背包来到异乡的外国设计师,看到了多元文化下温馨的烟火气。


西比克只要在小区里逛一逛,就会碰到不少他的老熟人,迎面走来的很多人也都会自然地和他打招呼。他有很多朋友,比如楼下洗衣店的老板张直平,西比克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张直平帮忙介绍的,为了表示感谢,西比克也帮洗衣店重新设计了招牌;比如,小区里的修理工,“我们之间完全靠翻译App沟通,每次见到我他都会露出一个大大的笑脸”;比如,社区里的保安,他觉得西比克身体强健,总想约他一起健身。


西比克觉得他和小区里的人有一种情感的连接,他想更了解住在这里的人们,也让大家更了解他。所以,他喜欢坐在与他的工作室连通的咖啡店外,与过往邻里分享彼此的故事。


当光顾只有一面镜子和一张凳子的社区理发店,当感受小区里幼儿园放学时的欢笑与热闹,当近距离体验上海市民的生活点滴,“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在一个有着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这里的故事代表着上海的另一面”。


西比克毫不掩饰对上海的喜欢与尊重:“我在这里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真实感,是一种紧密的社区感。很多人能设计出空间,却设计不出生活。”他在全世界有三个家,洛杉矶、米兰、上海各一个,而上海这个是他最喜欢的。


社区能帮助我们


重新构建爱的能力


在鞍山五村里,不只有西比克的小公寓,还有个神奇的地方——西比克参与设计的“好公社”。


这里很新潮:通过空间区隔,西比克将“好公社”变成了一个汇集共享办公区、咖啡店、共享厨房、共创客厅、艺术长廊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社群互动需求的“百宝盒”。这个充满创意的空间却又意外地融进了老社区:它使用了大量暖色、粗犷的材质和肌理,安装了吸音墙和隔音窗门,最大程度不打扰附近居民的恬静生活。


这个新空间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碰撞出了人气和新意,西比克与上海老社区的“化学反应”也就这样发生了。


这是西比克第一次直接生活在自己的项目里,“鞍山五村的改造和共创——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在他的设想中,社区和社区的空间被看作家的延伸,老旧社区能够不通过大拆大建而得到重生。同时,也让“老社区里藏龙卧虎的居民和大隐隐于市的创意人士在这里释放想法和能量,用自己的能力活化社区”。


曾经,小区里的居民,擅长设计的,会周末在这里办工作坊,带大家一起创作有趣的作品;擅长厨艺的,会在这里做实验性的菜品研发。有位住在附近的工程师甚至辞掉工作,投入植物性饮食的烹饪创业尝试。寻豆师Louis在这里开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咖啡馆。大爷大妈们买完菜,也会过来点一杯拿铁带回家。


而在疫情封控期间,邻里之间的爱也从未消失。如今,这样的烟火气正在恢复,也将延续。


当然,困难也依旧存在。比如,公社曾提出涂鸦墙的建议,却遭到居民抱怨,西比克立即叫停:“居民们无法接受,就说明根本不适合这里。”此外,西比克也为社区设计了独特的雕塑作品,但其中那个竖长的筒型总会被当作垃圾桶。


然而,在“好公社”社长陆洲看来,社区的样子正在逐渐清晰。如果城市更新以及社区改造能给这些“老破小”带来全新的生命,而成为城市创新的前端,那么将会为一座城市增加更多创新的动力。


站在“好公社”门前,西比克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未来社区:“也许它就是能帮助我们重新构建爱的能力的样子吧。”


居民的生活


是一座城市的根本


说起西比克,陆洲对他的评价出人意料——“未成熟”:“虽然他60多岁了,但心态非常年轻,可能只有16岁吧。他有一颗求知冒险的心,为了创作,愿意尝试很多新的东西。”


“未成熟”通常不会被认为是一个正面积极的特质。然而,在设计中,始终“未成熟”的精神中所带有的开放性和乐观性可以被看作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西比克正是这样一个拥有年轻人般的不懈热情,并在职业生涯中葆有尚未成熟的广泛视野的人。


对于了解设计的人来说,“孟菲斯派”并不陌生,他们积极从波普艺术、非洲艺术、拉美艺术中寻求灵感,作品形式怪诞,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常常出人意料。“孟菲斯派”也是西比克身上的一个标签,他是孟菲斯小组创始成员,他的公寓即是印证。


然而,西比克并不热衷于继续靠孟菲斯的往事生活,而是把它看作是过去,并决心专注于未来。


他总是随时随地打开自己接收灵感的天线,妙手生花。即使是在菜场这样看似最没有新意可言的场景中——挑挑拣拣许久,最终在摊位老板盖在布下的篮子里,寻寻觅觅到自己“心仪”的一块生姜,“姿态最奇特的那一块”。


他也一直在创造奇迹和制造流行:在各个领域工作,创作了无数的设计和研究作品,从不局限于单一学科。他的许多项目和研究作品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中,有关于人们在环境中创造关系的研究——“微观现实”;有挑战现有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重新思考幸福”;还有不少公共空间中艺术装置的再设计,为生活带来了一抹抹亮色。


2003年,因为一个设计项目,西比克首次来到上海,当年即与同济大学师生在米兰设计周合作推出“上海:意大利制造”主题展。项目合作期间,他如候鸟般频繁往来于威尼斯和上海。


2019年,他接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的合作邀请——娄永琪是西比克的老朋友,两人有着一样的研究志趣。这次,娄永琪邀请西比克到上海参与主题研究“城市更新与城郊新型社区构建”。西比克欣然接受邀约,直接搬来上海:“我决定,就驻扎这里了。”


自从西比克定居在中国,他所从事的项目也变得更加多元。


比如,他准备为上海设计100个新地铁站。因为,创造居民日常出行、活动与互动的场所,应是一座城市之所以被称之为城市的根本。在西比克看来,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重要性,远远胜过象征城市繁荣的高楼大厦。他想让这些大多位于郊区的新地铁站,给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


他倡导城市进入乡村,乡村进入城市。在他的设计下,在崇明,一个4平方公里、能容纳8000个居民的农业园区正在创建中。西比克的设计保留了农业用地并为居民提供大片绿色空间。在他看来,这个项目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这个全新的社区里设计共享服务中心,开展新的活动,创造出与整个地区相协调的新的邻里关系。“这并非入侵农村,而是想象一种生活模式,让自然成为日常体验的一部分。”


对话


美与奢侈无关,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田


解放周末:2019年,您决定在上海定居,为什么这里的生活如此吸引您?


安东·西比克:其实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中国这么吸引我?我觉得中国处在上升的阶段,这里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看见未来的样子。而这里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好奇心,对新的事物有向往,对旧的事物有情怀。


我到了60岁的时候,就想过更丰富的人生,想在最有意义的地方度过余生。我之前在美国和欧洲都住过,但我觉得那些地方已经不再让我心动了。


而作为一名设计领域的从业者,我亲眼看见了西方设计业的发展轨迹。自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设计一路从丹麦、意大利的辉煌,演变到英国、法国、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国的兴盛。从历史规律中,我们看到了模式的相似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新一代设计力量的成长,越来越多普通中国人拥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意识。虽然中国设计还没有到一提起就令人发出“哇,中国设计”的程度,但只要更多地将自己的文化进行售卖,“中国设计”的时代肯定会来临。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刻,我对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而倍感欣喜。


解放周末:我们看到,您的很多设计作品里,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安东·西比克:我对居住的环境比较挑剔,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想依照我的喜好打造住处。我现在的家只有34平方米,这是一种非常简约的生活,但真的是我这辈子住过的最好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次实践,如何用最少的钱做出高品质的设计。


我对于文化有我自己的想法。如今,我也在逐渐吸收中国的文化,或许我小房子里的风格会变得越来越中式。但我相信真实的东西,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为了融入这里,毫无灵魂地去追求中式的东西。


解放周末:您十分注重设计与人、生活之间的联系,因而,“以人为本”也是您产品、室内和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准则之一。您希望一个空间与身处其中的人之间建立怎样的互动关系和情感联结?


安东·西比克:设计应该充满活力,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从精神层面,而不是仅从功能性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无论是长者还是幼童,人们喜欢它、热爱它,因为它拥有灵魂,能带给人以美好的感觉。我希望它能传递出一种信号: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它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真正好的居家空间,必须是生活和生命的载体,而非炫耀和显摆的工具。这一点也是我特别想要强调的。


无论屋舍大小,只要有心,你就能获得这份更“接地气”并且贴近生活的美学。美拥有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交响乐的波澜壮阔,也可以是奏鸣曲的轻缓曼妙。美与奢侈无关,也不是精英人群的专属,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田,孕育出不同的诗意人生。


解放周末:有人评价您始终“未成熟”,您自己同意吗?


安东·西比克: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化打破了原先的状态。“真诚”“试验性”的设计思考和对于生活的纯粹热爱逐渐被“经济利益”和“市场价值”所取代。因此,我常常告诫自己,要始终保持那份原始的热忱,不要害怕承担风险,不要害怕犯错。恰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曾经说的:“一个出色的科学家,99%的时间都时刻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如果你从未经历这一时刻,只能说明你做的事太简单了。”


而更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成为专家,要成为富有想象力的改革者,对世界的复杂性以及面对的问题保持一种纯真。面对所有问题,皆应如此。

【责任编辑:李丹萍】

敦煌研究院将携手腾讯建造全真数字藏经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5 14:59:32

钟南山2020年赴武汉车票等170余件展品亮相国博大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6 13:00:00

【温暖一平方】一间温暖的美术教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4 20:53:13

《狮子山下的故事》开播 展现香港“小人物”奋斗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3 17:23:18

不讲“职场哲学”的职场观察节目,看点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3 17: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