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让我们能够团结、坚持,对未来充满期待。”|华东师大战疫讲述⑳
周彬,普陀校区白玉路住宿区B组片区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教授。今天听他讲述在白玉路住宿区的战疫故事。
4月25日中午,坐着学校派来的中巴车,离开白玉路片区回到也就两公里不到的家里,在片区二十五天的抗疫生活暂告一个段落,没有想过会在这儿待这么久,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段生活对自己的影响会变得更加长久。
最是无情是疫情,最结真情是抗疫,在疫情面前,让我再一次深化了对同事、对自己、对同学、对学校的理解。
而在这二十五天里想到最多也用得最多的词语就是温暖,正是这个词让我们能够团结,能够坚持,能够对未来充满期待。
3月30号的傍晚,是我在干训楼入校缓冲的最后一晚,我还在计划着明早回到办公室,突然接到学部房建军书记的电话,问我能否马上进驻白玉路片区。我脱口而出说手上还有好多工作要处理,房书记接过话说那只好她自己过去了。
这个时候我马上明白事态严重,答应随时待命奔赴白玉路片区。
4月1号早晨,我在干训楼的隔离时间结束,和学部唐婷婷老师一道,怀着疑惑而又惶恐的心态来到白玉路片区。
谁知在片区门口,我们居然等了将近二十分钟,才被片区长蒋瑾老师接进楼里,说因为实在忙不过来。
这种忙碌不用解释,因为我们一进去就扑面而来,让我们躲闪不及。
所谓白玉路片区,就是一栋33层的高楼。里面住着约1200名左右的研究生,由于是一栋新修的公寓大厦,住宿条件应该是普陀校区最优越的。
问题就出在这是一栋高楼。
在30号有同学核酸检测异样以来,整栋楼执行足不出户政策,同学们安静地待在了宿舍里面,而宿舍外面的教师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们就安静不起来了。1200名同学的饮食、用水、药品以及早期的生活必需品,都必须投递到每一间宿舍的门口。
33层的高楼只有两部电梯好用,而且还时不时得提防它们“罢工“。
到这时候才发现,平时文文静静的同事,男的都成了汉子,女的都成了女汉子,搬运东西起来虎虎生风,少了做学问时的“矜持”,多了运动时的“野蛮”。
但在防护服的约束下,在防护面罩的模糊下,认人基本靠猜,交流完全靠吼,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准点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大家边捧着一大筐盒饭利用安全楼梯在不同楼层间传递,边诅咒着那不听话的电梯是如此不争气。
突发疫情暂时是找不到缘由的,但抗疫不能因此乱了阵脚。
在蒋瑾和张艳虹两位片区长的带领下,经历了极度疲惫而又极度忙乱的一天,我们不希望如此疲惫和如此忙乱继续下去,这样的日子只能是应急状态,根本不具备可持续性。
为此,当晚十二点半左右,整个教师志愿者团队集中起来梳理今天的工作内容,总结这一天的工作经验,设计将来一段时间的工作流程,根据工作需要形成不同的工作小组。
白天的劳作把大家的体力耗尽了,但智力才是这个群体真正过硬的本事。
两点左右,一套新的工作方案和分工安排就出来了,有了物质保障组、核酸组织组、环境消杀组、学生工作组,当然还有我们的送饭天团,居然还有兼职的宣传专员。
在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以这个方案和分工为原则开展工作,虽然事情杂乱但分工清晰,虽然人很忙碌但并不忙乱。
凌晨,管控中的白玉路宿舍片区,驻守的老师们召开例会
送饭天团是最具战斗力的。从原来每餐要用两到三个小时,缩短到最快只需要四十五分钟,而且错误率大大降低,正是有了如此骄人的战斗力,才从送饭小组变成了送饭天团。
这个天团由孙玉灵、李晨辉、孙梦、胡航和董然5位老师组成,孙玉灵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她负责整个天团的协调,她把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都用到了为33层同学们送饭这项事业上了,其他四位男教师则用自己的体能与热情来保证1200名同学准点吃到一日三餐。
既然讲到了吃饭,就少不了要夸夸由朱经理带领的食堂团队,在同学们足不出户的几十天里,白玉路的饭菜“笼络”了不少同学的人心,尤其在大家因为疫情而士气低落的时候,居然吃到了食堂为大家烧的饺子,这哪里是饺子呀,在同学们饭后的感言中,看到的都是家的温暖,感受到的都是学校关怀!
如果说学校专班和指挥部是整个片区的婆家,那么学生工作组就是片区的娘家,婆家担负着所有的抗疫责任,而娘家则发挥着温暖整个片区的功能。
学生工作组先后由张艳虹和曹桂涛片区长负责,虽然我们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抗疫,但在抗疫过程中我们仍然是教师,依然要像在课堂上一样,眼中要有学生,心中要有学生发展。
因此,不管管控手势发生任何变化,还是学生生活有什么情况,还是大家心理状态有何异样,我们都及时和院系的学生负责教师保持联系,及时通报并相互协商来处理,事实证明学校学生工作这条线是经受住了这次疫情的严重考验。
我们还有物质保障和消杀小组,这个组分别由蒋瑾、邹文和夏延凯三位老师负责。和前两位老师关系一直很熟,很早就见证了他们的认真与严谨,这次是真的认识到了夏延凯的协调能力与执行能力,正是他将整个片区的教师志愿者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和食堂团队有机地粘合在一起,形成了白玉路团队。
在足不出户十天之后,疫情又一次偷袭了白玉路片区,不少的同学要求我们回答“为什么这时候还有病毒”。最后给他们的回答是:既然防不胜防,那就处处设防;既然没有答案,就期待你们好好学习,日后把答案研究出来。
副校长戴立益看望白玉路片区工作团队
还记得某夜凌晨两点左右,要送一位同学去方舱医院。
当我还在楼下做防护准备时,这位同学突然就出现在了我面前,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因为此时的她肯定比我更紧张。于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问她是否带了生活用品等,我知道这样的问话是多余的,但这时候敢和她说话,这本身就是温暖的。
等她走后,三位同宿舍的同学也要转移,我们在黑夜中等车等了半个多小时。其间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你一定要等到我们走了才回去吗,我说,“这是必须的”,“否则我怎么知道你们去哪了”!
其实她们去哪不用等也知道,但我知道此时此景,我就是学校,学校就是我。你站在那儿,他们就觉得有依靠,他们就觉得在越是需要的时候,学校总会在自己的身后。
期待这样的感觉,能够伴随他们一生,学校始终是他们人生最值得信赖的依靠!
人生总会有不同的经历,有些经历是你期待的,有些经历是意外的,重要的不是经历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些经历,我们又是如何安放这些经历。
正是这二十五天,让自己与学校变得分外亲近,让自己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休戚与同,让自己格外珍惜原本平平淡淡的每一天。
回望这二十五天,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在离开白玉路五天之后,看到了我们兼职的“宣传专员“林悦老师制作出来的白玉路工作视频时,何止是一句感慨可以描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