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的大学 >正文

成就卓越,今天就从10487起步!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05月12日


想国家之所想

急国家之所急

应国家之所需

努力培养能适应和引领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近日

华中科技大学

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召开


建校伊始,学校就定位为“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我校累计有15个本科专业、11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获批。在此基础上,设立了13个卓越计划实验班,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8年以来,学校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打造人才培养特区,加大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力度,改善教学条件与环境,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开展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聚焦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重要抓手

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

工科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关键支撑


今天,请到5个学院代表

为我们介绍

“卓越工程师培养”


机械学院


长期以来,机械工程学科强化价值引领,完善育人体系,创新育人模式,增强育人能力,提升育人质量,开展华中科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实践。机械工程学科秉承“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大工程观”的教育思想,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保持全球视野,扎根中国实际,持之以恒地开展本科教学改革,近年来提出了以研究性思维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能力导向、课内外交叉融合,贯穿本科全过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名师牵头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导学生开展面向问题的研究型学习,鼓励优秀本科生参加高水平科学研究,直面挑战性工程问题并引领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对优秀本科生的开放机制,以及重大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对本科生的接纳机制,不断将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一流教学资源,形成业界同步的教学手段和前沿内容,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经过多年的传承、创新和融合,在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国内外创新创业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相关教材、实践平台以及实践驱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领域具有开创性、先进性、创新性和示范性。


电气学院


电气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需求,创建了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工程教育交融。


学院提出了六维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框架,分类建设示范教学案例和评价方法,并推广到专业所有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工程观。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电气专业核心知识,作为全校唯一试点院系率先全面修订本科培养计划,减量增质,在压缩学分的同时全面推进研究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学生发展奠定学科基础,又为个性发展留下空间。同时,重塑了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科产教融合,将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优势企业的资源引入课堂,重点打造八门综合性实践课程。通过教学研究,提出工程实践能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深化课程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促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螺旋渐进式提升。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3年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一等奖、“互联网+”金奖等13项。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国党建标杆院系,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编著国内首部《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出版教材17部,获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2门实践课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自主研发教学设备获全国高校教师自制仪器创新大赛一等奖。


光电信息学院


光电信息学院长期遵循“群体培养与多元发展相统一、工程实践与科学思维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基于“强化数理、突出实践、基于课程、面向群体、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双一流学科和“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本科生,普遍开展研究型本科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大力推进高质量、规模化、多元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


人才培养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9以来,四个本科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总投资达3.5亿元。近5年,本科生先后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730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71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三大赛中获金奖(或一等奖)合计12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近五年,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平均超过75%,位居学校前列。同时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标兵、全国样板党支部、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先进典范。


材料学院


材料学院依托传统优势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称“材控”专业)和材料成形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支撑下,多年来秉承“科教深度融合,家国情怀、专业知识、自主意识、实践本领‘四位一体’”的培养理念造就了大量卓越工程师,享有很好的社会声誉。


学院一直坚持以学科前沿为指引,将最新成果融入教材及课程体系,编写了全国首套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理论课系列教材(含国家级规划教材20种),研制了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材料制备成形检测实验教学装备,研发国际领先的材料类全系列仿真教学软件,为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材料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以国际工程专业论证为抓手,实施高水准的校企“双导师制”,坚持国际标准的多维评价机制与持续改进措施,使“材控”专业排名连续6年全国首位,两次通过国际工程专业认证,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


未来,材料学院将在“本-硕衔接”的基础上,探索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人才模式,实施更高要求的一生一方案,培养智能成型、3D打印、能源材料等特色的材料学科领军人物。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经过长期探索迭代,建立了面向数字建造需求,“突出数据驱动,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专业并重”的复合型土木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特色做法包括:1、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重构“T”型知识体系,通过“腾空间、增内容、提难度”重构土木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2、以“数据驱动工程”为支撑优化人才能力结构,把握“数据驱动”特征,构建数据驱动机器完成任务的能力,实现建造过程从“人工建造”向“机器建造”转变;3、以“非线性学习”为路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非线性学习模式,使学生融会贯通不同课程的知识,做到巩固已学知识、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4、以工程社会责任为核心打造“中国建造”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关注工程的社会属性,深挖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强化工程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的养成。


4年来,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获各类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获第七届“互联网+”银奖。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8.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有本科生参与的“科技冬奥”专项为取得我国第一块钢架雪车项目奥运会奖牌提供支撑。学院教师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和中国政府出版奖。多人次到国家级贫困县支教,“大手拉小手”团队荣获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


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曹竞】

岁月如歌,听陈粒《彩虹衬衫》祝福天下母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7 16:03:57

一路《逐光》不停歇,我们踏梦前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4 13:33:53

【青年范儿·名家说】神秘的古埃及,这本书为你揭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7 15:29:18

《百年青春·当燃有我》:青年对时代的燃情告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6 15:37:27

传承的青春永不熄灭,音乐MV《我以青春敬华年》上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6 11:54:57

歌曲《立夏时年青》上线 和翟潇闻一起唱响夏日好时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5 21:34:16

历史回顾|叶剑英为华南团校题词“学习与劳动结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6 09:52:04

历史回顾| 寻档团一大文物 “唤醒”珍贵历史记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5-06 1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