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乔旭委员:高校应从创新要素的“出产地”转变为“聚集地”

作者: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3月03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杨芳 朱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双碳’事关‘国之大者’,作为一名来自教育和科研一线的委员,我将聚焦‘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一些建议方案。”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3月2日对记者说。

他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一个跨国电网互联互通的“球网”,实现跨国输电和能源互给。这样既能实现跨国输电和能源互助,解决区域电力供给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减缓可再生资源贫乏国家碳排放量的增加,实现“一带一路”沿线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另一件让他关注的事是,作为化工人的他希望大家不要谈“化”色变。“当然化工也必须创新求变。”乔旭说,因为热爱化学,他在读大学时便选择化工专业。

化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服务于老百姓的饮食起居,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社会上对化工的误解比比皆是。

近年来,他多次就绿色化工、化工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建言献策,希望传统产业经过新技术赋能转型为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

“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需要各行业依靠技术‘自扫门前雪’,也需要源头治理,形成‘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良好态势,更需要打造制度的‘笼子’。”2019年,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他建议化工环保监管与行业创新联动发力,借助技术升级推进绿色发展,依靠行业技术自我革新,将传统化工提档升级为节能、环保、安全的现代绿色化工产业。

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问题上,他建议大力发展膜分离技术,鼓励膜技术创新和推广,加快工业污水治理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学科建设,培养膜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健全污水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

 “只有把高校的力量充分释放出来,发展才会有更加充沛的动力源泉,因此高校和人才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多元化。”他说。

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的行政负责人,乔旭常常提倡“工科气质”,即求真务实接地气,报国兴业有作为。他倡导并指引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将论文写在车间里、厂房中、设备上”。

值得关注的是,他领衔的团队研发出环保前置型化工集成技术,通过源头绿色、过程减量和精准治理,达到“三废”零排放,实现了产业化示范,打破了丙烯酸叔丁酯等产品的国外行业寡头市场垄断。

面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还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现状,他在不同场合疾呼高校要跳出“小圈子”,形成“大格局”,要将高校运行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提高匹配度,使高校从创新要素的“出产地”转变为“聚集地”“动力源”。

【责任编辑:邱晨辉】

超燃!中国科学家的赤子深情!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2022-02-24 21:40:00

MV《心月明》上线,盼平安喜乐,愿美满团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24 21:30:00

【青年范儿·文化咖】演员白客:对生活保持新鲜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23 13:00:00

直播卖书、图书盲盒,读者与书该如何相遇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21 16:46:18

郭相颖:守了大足石刻50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5 10:05:57

【青年范儿·心理课】拖拉一点也无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2-14 16: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