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特质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年9月11日)
---------------
从“科学救国”到“向科学进军”,再到“科学的春天”,一百余年来,中国几代科学家矢志报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不仅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品格。追寻中国科学家的科学家精神,理解这一精神的时代特质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科学救国
清末,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下,科学被当作富国强兵的利器引入中国,近代科学开启了曲折的中国化进程。1915年中国科学社成立,中国历史上首个现代的综合性民间科学团体由此问世,它标志着近代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初步形成。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任鸿隽,正是中国最早提出“科学精神”的人。在写于1916年的《科学精神论》一文中,他称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更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先贤们提出,科学不仅是自强之本,更是反封建、反愚昧的武器,是唤醒人民的号角,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科学精神的提出、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这三者在中国几乎同时发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科学精神就是得到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规范和精神信念。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1910-2003)把公有性、独创性、普遍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称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在近代中国,“求真理”的首要目的是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对中国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以求从思想观念上改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挽救内忧外患的中国。因此,在那个“觉醒年代”,科学家精神与“科学救国”的理想是高度一致的。当时的科学共同体普遍认同的信念,首先是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的科学家精神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
以身许国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中国科学家们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958年,邓稼先义无反顾地投身核武器研制事业。在接受研制核弹历史重任的那个夜晚,他对妻子许鹿希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从此,在公开场合,邓稼先的名字连同他的身影都销声匿迹。他还动员年轻大学生说,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发表论文。1961年,当祖国希望王淦昌放弃原有的研究方向去参与和领导原子弹研制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愿以身许国。”每每读到这两段史料时,我都会为邓稼先、王淦昌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感动。然而,作为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所作出的牺牲意味着什么,一度并不被某些人所理解。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发表论文确实是科学家得到科学共同体承认的主要手段,换句话说,不能发表论文,还能获得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吗?还能成为科学家吗?科学研究还需要对一个领域的某些问题锲而不舍地长期钻研,转换研究方向意味着放弃前面若干年的努力,哪怕其研究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诺贝尔奖的量级和水准。对于邓稼先、王淦昌这些顶尖科学家而言,名利早就是身外之物,但为了大国重器而不惜放弃一般科学家发表论文、率性探索的天职,这可能才是中国科学家最为特殊也最难能可贵的牺牲精神,真正体现了“以身许国”。
创新强国
1978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数学家陈景润家喻户晓,“爱科学、学科学”一时蔚然成风,也拉开了“科学的春天”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论断鼓舞人心。2012年,党的十八大决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做出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中国的科学家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深刻的变革在于科学文化,从强调“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到重视“推进原始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升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在新时代,中国的科学家终于有条件回到“求真理”的本原,“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全身心地对未知的、不确定的科学问题进行不懈探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科学家的历史使命。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主旋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和担当。爱国精神、牺牲精神、创新精神,是中国科学家的科学家精神一以贯之的三大时代特质。在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惧流俗、敢为人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