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愿听秋声做“愚公”|强国学堂

作者:张坤 苏诗 王羽璋 田梦溪 胡屹辰 刘婧嫣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9月24日

文化的光芒无“微”不至,虽是兴之所至,往往有感而发,切中肯綮,引人深省。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青年报有声思政课强国学堂。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愿听秋声做“愚公”》。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昨晚入睡时还是酷热难当,念着古人这首《清平乐·池上纳凉》打妄想:明天不是立秋吗,哪来风雨哪来愁?

渐入梦乡,忽浑身哆嗦、心绪怅惘。惊坐起,还是凌晨,窗外凉风骤袭。这是第一阵伴水天清话、与立秋如约而至的秋声吧!

难怪欧阳修夜来“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而留千古传颂《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动摇,不因静止,“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也许活了一辈子,对这秋声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总有些较劲不服:怎么会这样准时,千百年来循环不变呢?作家张承志感叹过: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寒暑交替,福祸相依,是万古不易的道理。

是的,夏去秋来,四季轮回,悲欢离合,无人幸免。与其徒劳地拽着夏天的脚步,自以为聪明地想一直活在“火热”里,患得患失,不如安静地听着秋天的声音,做一名老老实实的“愚公”。因为这生生不息的天道,功在社稷而不占有,恩泽万民而不宰能,唯能“愚”而用其机,方能尽人道合天道。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逸周书·时训》里说,“立秋之日,秋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故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说的是立秋后,气温变化大,天气由热转凉,而早晚温差也逐渐增大。所以,立秋的到来,人们要格外注意。饮食上少吃一些寒凉瓜果和辛辣食物,避免刺激肠胃,损害健康。

该改变习惯的就要改变习惯,该遵守规矩的就要遵守规矩,如此才能顺应天道,面对世事荣枯,身心从容安然。《淮南子》里说,“秋为矩,矩者,所以方万物也。”秋风肃杀,主刑罚,规矩万物,教化人心,所以才有秋后问斩的说法,警示我们去恶扬善、正风肃纪、敬天爱人。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愿“闻道”这个人生境界的年龄,能再提前些,也算做人无憾啊。而想提前“朝闻道,夕死可矣”,或许恰恰是不去“多想”、“妄想”、“瞎想”。能做一个任运自然、有笨功夫的“愚公”,“道”可能早早就在那里。

“愚公”若真能诚敬有节、勿忘勿助、顺应天道,则可静观知止,静极而生动,阴中自有一阳生,这点便是生生不息之仁。几年前曾写过小文《“愚公”移报》感叹:愚公能移山,山还在那里;“愚公”能移报,报还在那里……

一切在变,初心未变。唯用好那生生不息的初心,方能“移”万物。“天”还在那里,“道”还在那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您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关注“坤哥007”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内容。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选自《文化的光芒》,张坤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坤

监制:唐轶 姜继葆

策划:苏诗 王羽璋

编辑:田梦溪

主播:胡屹辰

制作:胡屹辰

制图:刘婧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姜继葆】

烛照千载的文明火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7 12:06:23

读懂了《松花江》 你就读懂了东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8:25:46

《一生一世》开播 任嘉伦白鹿奉上小火慢炖爱情浓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8:25:44

解码世遗泉州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9:43:37

“棒!少年”们有了新的“梦想教室”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8:18:03

《故宫日历》虎年上新,开启下一个12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6 14:32:48

《江姐》2021版首演,经典民族歌剧“新”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2 17:19:00

欧阳立安传记出版 从上海滩走向共产国际的小革命者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9-02 17: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