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文素养考查 提高高校艺术人才选拔质量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文明伊始,艺术即居于人类文化的核心地位,温润着人的心灵、启迪着人的心智、梳理着人的情感、醇化着生活风俗,为人类文明进步正本清源、振奋精神。一个民族其精神不贫乏、生命不枯槁、人民有力量,代代辈出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创作人才是重要保障。在现时代,培养优秀艺术人才、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主要由高等教育承担。因此,“选拔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重要前提是廓清什么是优秀艺术人才,优秀艺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标准内涵。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生活有善意,对人间有大爱。伟大的艺术总是怀着悲悯之心,记录人民生活,探索人性的善和美。齐白石描绘的虾、牛、柳的世界,把生命的美好生动地呈现出来,感染了不同文化、身份、年龄、性别的人。大艺术家梵高个人生活处境艰难困苦,但他说:“虽然我不被人信任,但我却相信别人。我一直想着,要怎么才能为别人多做一些事情。”这种纯洁、善良的品性,正是艺术能够深入人和自然世界,探求和谐与美好的基本品质条件。
第二,能识人间大道,能担民族大义。伟大的艺术记录真实生活,守护真理,描绘人间美好蓝图,可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精神发展方向。《诗经》《荷马史诗》的影响自古代绵延至今,主要原因当是其把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价值观念亦即生活方式真实、生动、深刻地呈现出来了,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抒情、思考和建构人生意义时,仍然时时从其中汲取智慧营养。艺术之心是真心、善心、美心,因而通天地古今,也凝聚人民力量,成为人类和民族文化中的永恒经典。
第三,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艺术的本质使命,乃是深入人类与自然世界,外至山川风月,内至人心幽微,怀着对未知之境的好奇和敬畏,探求人与自然的无限丰富和深刻。在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已经成为重大社会存在的现时代,对人性、人的本质的重新反思、建构和守护,更加凸显了艺术的意义。艺术之境永无止限,边界永远在前面,因而,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是伟大艺术家的基本品质。
第四,精湛的技艺。艺术乃是以形式、形象、形态等方式描摹、叙写、表现人生与自然。和谐的形式(包括形象、形态等)创造,是实现艺术家思想、情义的关键环节。限于本文题旨,此处不赘。
厘清了优秀艺术人才应具有的特征内涵,其实就已经初步回答了教育应该“选拔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所有的特征内容都共同指向一点,即它们均已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作为根基、作为支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艺术人才选拔应将人文素养考核作为核心标准之一贯彻始终。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专业考试,作为国家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中等级以下基础教育的评价和引导;二是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建基;三是作为一项重大社会活动,其本身也具有社会教育的示范效应。
但目视现时代的普通高考的艺术专业考试,其遴选标准存在选拔导向单一,考核不全面,重外在美,轻内在美,重形式美、轻德知美,规则设置过于随意;引导学生畸形发展,重艺不重德、立艺不立德;轻文重艺,让部分家境优渥、文化成绩偏低的考生,可以选择艺术类专业曲线救国,考取好的大学。这些弊端,不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亟需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形成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艺术人才选拔评价体系。
首先,在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目前一个突出甚至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对艺术考试的认识存在比较严重的偏差。相当数量的学生、家长,甚至中学教师把艺考当作进入重点大学的捷径,或是出于文化课成绩不高的功利权衡性“第二选择”。同样众所周知,优秀的艺术人才需要长期艰苦技艺训练、生活阅历以及文化素养沉淀积累,绝非可一蹴而就。如上所述,优秀艺术承担着记录生活、澄明真理、守护美好价值的重大文化使命,其分量绝不轻,地位绝不低,反而处于人类文化基础核心地位。功利性是艺术的“天敌”,须大力扭转克服。
中国传媒大学从2019年始,以文、史、哲科目初试所有艺术类专业考生,目的就是告诫和引导广大有志学子,以诚恳的态度、艰辛的努力对待艺术。文学考试注重审美鉴赏以及表达能力的考查,目的是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人与自然,努力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关系。历史考试注重历史见识、意识的考查,目的是启发学生了解人类文明传承,学习着把人类和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具备看世界的深远眼光。哲学考试注重考查对重要思想史人物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目的是启发学生学习伟大思想家对时代问题的智慧思考,学习和锤炼深刻、广大、精微的思考能力。
这三个科目实际上主要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能力,其须要长期努力修养才可形成。它提示和强调了关于艺术的一个永恒原则:技—艺—道的统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努力恢复艺术在人心中应有的尊严,澄清功利性态度和侥幸投机风气,同时探索一条“把基础教育、文化考试、思想教育、文化素养统一”(温儒敏先生语)起来的高考艺术考试模式。
其次,高校艺术教育以培养高等艺术人才为基本目标。目前我国文艺界一个突出现象和问题是,真正可能进入人类文明史长河的伟大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极度“稀缺”。如开篇所述,伟大的艺术家应该同时是宗教家,对人和自然充满大爱;是哲学家,对人生意义有深刻思考和创造性建构设想;也是爱国者,对家、国、民族有责任担当。以文史哲为骨干学科的人文科学及其活动,蕴含人生与自然之至情、至理、大义、大道。启发、引导、培养学生阅读人文经典,培植对人与自然的真情、善意和美感,将会使其把艺术的技术性肢体、肌肉等身体形式化动作与深刻、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协调起来,为可能的伟大艺术创作奠定主体性基础。
最后,作为一项国家考试,艺术专业考试应发挥正确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艺术专业考试不仅关乎优秀艺术人才的有效遴选,也关乎对中等教育的科学评价,也关乎广大学子人生命运,也关乎科学、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的守护。目前,相当数量的此类考试距离此要求尚远。因此,考试组织者在命题、政策制定、机制运行维护等方面应具备科学、严谨、敬业、不敷衍的态度,不仅涉及工作质量和绩效完成,更具有社会示范意义。依据“优秀艺术人才”涵义标准和教育规律,科学制作试题,严谨善良地设计考试环节,能够让考生、家长和社会感受到友好和公正,组考活动本身将具有启迪人心真善美的力量,从而一方面真正实现为国选材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示范着人文修养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呈现姿态,具有明显社会教育意义。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通过不断调研和学习,努力科学地调整考试时间和地点、方式等,在方便广大考生和家长、社会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获得了社会认可,但是仍然任重道远。
以上主要围绕艺术类高考中加强人文素养这个主题,陈述了我们的理解。我们也希望与兄弟院校继续共同探索这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