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相”之美难掩“骨相”之虚
制图:李洁
“碰瓷”《红楼梦》、剧情拼凑乏味、女性群像单薄……近期上线的古装剧《玉楼春》高开低走,在首波营销热度退潮后引发不少批评声,甚至不少观众打出“一星”低分。
应该说,画面色调平远尚淡,明制汉服端庄典雅,并有皮影、洒线绣、绒线绣、顾绣等“非遗”元素穿插其中,极力复古的服化道,是《玉楼春》前期宣传的一大亮点,也是近年来古装剧“新中式审美”创作风潮的一种延续。但只注重描摹精致的“皮相”,忽略立剧之本——缺少用好的故事来作为全剧的支撑,自然难逃口碑滑铁卢。
借鉴《红楼梦》?取“形”难取神
这部取自词牌名的作品,有意向古典婉约的言情类型靠拢,讲述一个落难千金与首辅之子在宅门中坚守爱情的故事。男主角孙玉楼是家中老幺,天资聪颖却无心仕途,视财富权势如粪土,对身世坎坷的佳人情有独钟。剧中的孙家钟鸣鼎食,有一个在宫中得宠的贵妃女儿,一个泼辣有心机的子媳和她到处拈花惹草的丈夫……与《红楼梦》中“贾宝玉” “元春” “王熙凤”等人物的设定极为相似。几乎全白的台词里,也经常夹杂着蹦出几句“好个俊俏的妹妹” “妹妹用的什么香” “你个泼皮”“吃胭脂”等似曾相识的“红楼味儿”。
然而,经典在前,借鉴对标只取其“形”,未能得其神韵,难免东施效颦,无法唤起观众认同。譬如《玉楼春》中的三奶奶许凤翘,虽有王熙凤式的泼辣与跋扈,却没有展现治家理家的手腕和能耐,最终沦为了衬托女主角光环的工具人。更可怕的是,仿照经典定好样式,再往里面硬塞内容,不可避免会产生“嫁接经典”的突兀感。有观众指出, 《红楼梦》之外,在《玉楼春》中还能找到很多熟悉的套路。开篇仆人以亲女换下小姐的设定浑如《赵氏孤儿》,林少春意图女扮男装参加科举又像极《再生缘》……将这些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形象、桥段拼拼凑凑,如果不能为剧情服务,单纯“融梗”,只能造成叙事逻辑上的硬伤。
要突破造型之美走向真正的文化之美,追求历史的实体感,古装剧的创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包装“皮相”上。套路不能产生一个好的故事,从这条捷径中诞生的作品,在虚浮与浅薄中“失足”,几乎在所难免。
“古装皮肤”下的悬浮创造难有佳作
《玉楼春》开播时期待值和热度颇高, “古装家庭合家欢喜剧”的定位让不少观众守候在荧屏前,大少奶奶装扮洛神的浮夸造型与“河东狮”许凤翘惩罚花心丈夫吃辣椒的场面也几次冲上热搜。但令人意外的是,整部剧的“最佳喜剧表现力”竟止步于此。话题营销上刻意迎合的“量体裁衣”,的确可以快速将观众拽入“追剧”,却无法掩盖作品愈发单薄乏味的事实。
或许,《玉楼春》的创作初衷是想把轻喜、甜宠、宅斗、古偶各个类型一网打尽,调和出一个观众的“最大基数”,但刻意拼盘显然“拼”不出精彩,只拍成了一部披着“古装皮肤”的现代悬浮剧。作为一个“爽文大女主”,女主角自带所向披靡的“金手指”,在解决自身困境的时候,还能顺手拯救别人的人生。林少春在内不仅能平息“宅斗”,解决财务危机,获得婆媳妯娌的认可;在外还能智斗劫匪,只身闯入匪窝,施了点戏班习得的小伎俩,就将丈夫毫发无伤地救出,成功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小人物的逆袭,无疑能戳中很多人的“爽”点,但无视历史环境和逻辑,很难获得观众认可。剧中,林少春凑巧看到街上无家可归的女子,把她们聚拢在一起办了个“家政班”,让她们去富人家里义务干活,顺便把没人要的果子、旧衣带走,转卖给普通百姓换钱。短短几日,林少春竟然成了京城一大富户。这种“脑洞大开”的成长史,或许可以令人发笑,只是实在难以令人“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