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栋:一腔赤忱赴高原,精准医术惠藏胞
通讯员 韩冬野
一年的时间有多长?3岁的大娃上学了,渐渐淡忘了爸爸的模样;半岁的二娃咿呀学语,对着婚纱照学会了叫爸爸;而他,被青藏高原的紫外线晒黑了皮肤,人瘦了一圈,却成功把一年的时光拓展得很厚实、很丰满。他是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学栋,是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近五年里等来的第一位支援大夫。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举行援藏干部欢送会(中间为王学栋)
立起精准旗帜
高原反应,可谓是青藏高原给所有援藏干部的“下马威”。“从下飞机到走出机场,扛着大件的行李歇了两歇。”王学栋说。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北京市第六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他是其中最年轻的外科医生,却将身肩要职——拉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
王学栋在拉萨市人民医院
犹记得从北京出发前的欢送会上,王学栋从自己的老师——国际知名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院士的手中接过鲜花,董家鸿在王学栋的肩膀上轻轻拍了拍,一颗援藏的初心就已明确——把精准外科理念和技术传播到青藏高原。
经过两周的培训、工作交接和科室调研,王学栋了解到,应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外科手术,普外科都已经开展起来,而复杂疑难的病例,也有明确的转院途径,这也是援藏项目开展多年才首次给普外科分配名额的原因。王学栋的第一个小目标说起来很简单:已开展的业务,提升;要转走的患者,留下。
2020年8月29日,王学栋带领团队开展了西藏自治区首例4K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手术。打开微创的大门,4K/3D/荧光腹腔镜下大范围肝切除、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双镜联合胃间质瘤切除术等多种高难度微创手术,像一根线上的风筝,都开展了起来。为此,王学栋也“埋”在了手术室里,“一周得有三到五天。”曾经挑战过内地14小时不下台的他,在高原连续手术四五个小时已在高原反应中憋喘,嘴唇发紫更是常态。
最终,王学栋奋战出了9项西藏自治区首次开展和3项拉萨市人民医院首次开展的手术记录。不断输出精准微创技术,王学栋所在团队走进拉萨周边的“七县一区”,当雄、林周、曲水、阿里都留下了团队的足迹,而曾经病人转出的局面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患者开始纷纷转介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来手术。截至今年6月,普外科三/四级手术占比率由去年10月的54%提升至最高的87%。
扎下精准根基
2020年10月,拉萨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来了一位4岁的患儿索朗格雷。此前3个月,孩子刚因肺包虫病接受过一次开胸大手术。彼时,小索朗就已被确诊肝部也感染了包虫,这种病在游牧民族地区尤其高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腹部影像显示,小索朗体内的肝包虫病已经侵袭了右肝大部,两处病灶,大的直径已达11厘米,小的直径也已达8厘米,紧邻肝门及肝中静脉等重要管道。再次来到医院,一听说又要手术,小索朗十分抗拒,害怕术后疼痛,害怕肚子留疤。
王学栋(左一)结合三维规划系统拟订手术方案
望着比自己的大娃大一岁却矮小很多的小索朗,王学栋犯了难。开腹切除术是更加简单、安全的方法,而腹腔镜下切除病灶,困难重重:小儿腹腔空间狭小,而病灶巨大,腔镜下解剖及显露肝门困难,且病灶紧贴肝中静脉。要精准切除,就需要精准的术前评估。为此,王学栋与多方联系,最终为科室协调到了“三维定量化手术评估系统”,并借此成立了“精准外科手术合作云中心”,通过导入小索朗的影像数据,建立起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在三维规划系统中进行了多次模拟肝切除,以求预见手术中的问题并制订相应预案。最终,王学栋顺利为小索朗进行了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术,出血量不到200ml,术后第一天小索朗就拔除了尿管和胃管。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同类的“虫癌”患者、肝癌患者“开大刀”的命运,可视化、定量化的三维影像,也改变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外科医师们“盲切”的现状。
董家鸿(左三)、王学栋(右一)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教学查房
一次查房,王学栋发现一个孩子阑尾炎术后因切口感染已住院两周多,一问才知,一直以来,因为协作问题,夜间和周末接诊的胆囊、阑尾切除等急诊手术仍采取开腹术式。这件事点醒了埋头开拓手术技艺的王学栋,“单打独斗不行,要团队整合式运作;单靠技术创新不够,要科室和人才制度改革;单做临床不够,要开展临床研究。”王学栋说。经过反复沟通协调、上会决议,最终在2020年12月,由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室配合,王学栋带领普外科成功开展了夜间和周末急诊腹腔镜手术。截至2021年6月,普外科完成急诊微创胆囊、阑尾切除等手术100余例,无一例切口感染,平均住院时长从原来的9天降低到2.7天,病床周转率提高了近60%。
打破科室20年来没有住院总医师的现状,王学栋在普外科建立起住院总医师制度,协调全科病患收治、全院会诊、周末和晚间急诊手术等工作,以培养后备人才;打破传统“大锅饭”格局,他在大普外下详细划分亚专业组,包括肝胆、胃肠、肛肠、疝和腹壁、血管、介入等,并针对性先后派遣5名医师赴外进修,每周安排一个亚专业组讲解临床指南。为了提高临床研究能力,王学栋针对西藏常见病肝包虫病和胆囊结石,分别申请了院内和自治区课题,并带领科室团队和徒弟们进行临床研究……“即使我结束支援离开西藏,这些也会继续运转下去,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王学栋说。
攀登精准高峰
第二届“雪域圣城普外科高峰论坛”线下与会人员合影
2021年4月8日,是王学栋在高原特别开心的一天,由他担任执行主席,第二届“雪域圣城普外科高峰论坛”暨“精准肝胆外科万里行之拉萨站”会议顺利开幕,董家鸿院士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0多位“娘家人”,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各大中心近50名医疗和管理专家,齐聚拉萨,为精准肝胆外科、精准管理开讲,会上还成立了“董家鸿院士名医工作室”。这次大会训吸引了西藏24家医院的200余名本地医疗同仁参会,3000余人同步在线观看会议直播。这次学术会议的举办,也实现了王学栋援藏的五分之一愿望。
原来,王学栋为自己立下了“五个一”的援藏目标,办一个品牌会议是其中之一,从2020年10月操刀尝试第一届“雪域圣城普外科高峰论坛”,到今年的第二届,“雪域圣城普外科高峰论坛”的品牌受到了拉萨乃至整个西藏地区的广泛关注,也为更多专家进藏传播先进技术和理念搭建了平台。剩下的四个一则分别是:申请一项省部级课题,发表一篇SCI论文,申报一个奖项,出版一本高原特色的图书。
如今,课题申请已经提交,受到院领导高度重视;SCI论文数据已基本收集完毕,正在组织撰写中;清华大学出版社已经对高原特色图书进行立项,大部分内容已经组稿并撰写完毕,“希望一年后,这些计划都能如期实现。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试着把这些工作申请报奖了。”王学栋说。
时间被忙碌点燃了引线,感觉会越燃越快。2021年7月,王学栋将结束支援任务返回北京。但倒计时的时光里,他仍没有停歇,提交“加速康复外科计划书”以期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的现状;针对藏族同胞缺少查体意识,来院就诊已多是肿瘤晚期的现状,王学栋牵头联合多家医院和科室组建“消化道肿瘤MDT团队”,“走之前一定要做几例示范。既然大病不出藏,那就用肿瘤来兜底!”王学栋说。
一年能留下多少记忆点?是大娃在视频里给爸爸背诵着“遍插茱萸少一人”;或者二娃高烧不退紧急进了医院。而王学栋说,他还有——看不懂的藏文锦旗;“高原红”的双手合十和腼腆的笑;五个徒弟喊师傅……一年虽短,援藏不易,真心付出,总有获得!
(清华新闻网6月17日电)
供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