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体验!中国在这个领域从零起步到国际领先的奇迹!

作者:杜沂蒙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2021年06月20日

主播君的话

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首席科学家伏喜胜,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其中有3件美国授权专利,30件专利全部实现工业应用。前不久,他还获得2020年度中国石油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

“老师傅们掉眼泪的场景,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30多年前的场景,伏喜胜至今难忘。老一辈科研人员在艰难环境中面对一次次失败毫不气馁的韧劲,取得技术攻关突破时潸然泪下的动容一幕,不仅触动了伏喜胜的心弦,而且成为此后数十年他不懈前进的动力。

“从零开始,是最难的”

1987年参加工作的伏喜胜,赶上了中国齿轮油科研发展的攻关机遇期。当时,国内齿轮油研发基本从零开始。为此,国家组织润滑油“七五攻关”“八五攻关”,由中国齿轮油第一人匡奕九担任中国齿轮油攻关组组长。

19岁从兰州大学毕业的伏喜胜被分配至此,成为匡奕九的助手。“从零开始,是最难的。”他说,没有试验方法,老一辈科研人就自已建;没有试验设备,就从建立研发体系开始,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只想把工作干好。

当时国内齿轮油水平离国际标准还很远,同一时期全国不同地区的三四个课题组一起攻关,国内没有台架试验手段,油品必须送到美国去评定。送检样品的海关手续办理麻烦、费用也高,机会格外珍贵。每到送检时,几个课题组需要内部竞争。虽然匡奕九的课题组获得的机会多,但是研发试验过程异常艰辛。

伏喜胜介绍,润滑油的外观看似一致,但细微的成分却有很大差异。分析检测评价设备在润滑油研发中好比“眼睛”,但当时国内这方面设备跟不上,准确率只有50%-60%。研发一个配方至少得3个月,做五六十次试验。在匡奕九的带领下,课题组先后尝试了544个配方、试验过成千上万次,最终才成功。

85544,正是在“八五”计划中第544个配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达到国际规格的齿轮润滑油。在北京举行的庆功宴上,“很多老师傅都哭了”,科研的大爱让他们为中国终于有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齿轮润滑油而激动。大家为这款后来被称作“飞天”的润滑油取了一个专属代号85544。

伏喜胜分析认为,这次科研成功,不仅因为课题组一直延续良好的氛围,也离不开昆仑润滑对团队的支持。大家互相信任,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伙伴很厉害。“做研发的人,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不轻言放弃。”

超前研究,先于高铁研发高铁润滑油

坐上高铁,人们感受到的是它快捷舒适,却很少有人去思考润滑油在其中的作用,更少有人知道,伏喜胜及其团队为这一作用曾花费10年时间。在一次行业交流中,他认识了日本的轴承研发人员,并与北京交通大学、日本轴承研发顶级公司合作,向高铁润滑油研发发起挑战。

在高铁齿轮箱润滑油研发上,他超前行动,10多年前就关注研发超高转速、大承载高端装备传动系统用新型润滑油及添加剂,比我国的高铁研发还领先一步。“研发是需要储备的,不能等到中国高铁需要用中国的润滑油了,我们才开始研发。”

谈及10多年前作为决策者开始研发时速350公里齿轮箱润滑油的经历,伏喜胜坦言,“是冒着极大风险的。”他很感谢当时单位领导的信任和支持,面对国外技术全面封锁的严峻形势,昆仑润滑毅然扛起重任,对研发团队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伏喜胜介绍,做高铁润滑油,仅一次的评价费用就要四五百万元,属研发支出中的最大项。研发润滑油配方的目标,是用经济的原材料做优质的产品;但高铁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团队在进行高铁润滑油研发时,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他解释道,由于涉及更高标准的安全要求,可能一些原料的成本,比产品本身的价值还高。

2017年9月21日,G1次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从北京南站出发抵达上海虹桥站,最高时速355公里,我国由此正式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这列高铁所用的,正是伏喜胜团队自主研发的全传动系统润滑油及其复合剂。该油品解决了车辆变速系统和驱动系统高速和大承载两类润滑油不能兼容的难题,适用于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和每分钟5590转的齿轮轴,全面超越国际上最高水平的德国油和日本油,解决了中国最高端高铁“复兴号”世界性润滑难题,完成了60万公里实车考核。

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的自主技术高铁专用润滑油传动效率与日本油相比提高3%,与德国油相比提高15%;高速性能与德国油相比提高33%,与日本油相比提高67%。

接力传承,实现国际领先

2009年,伏喜胜团队研发的“齿轮油极压抗磨添加剂、复合剂制备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这是国内该领域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代表着中国润滑油已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其中的极压抗磨单剂,在世界最具权威的美国西南研究院完成台架极限试验,性能远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获得最高等级评价。

从业这些年,伏喜胜发现和创建四大润滑机理,发明13类核心添加剂、三大独有添加剂复配技术、26种新型润滑油,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农用机械、航天航空七大领域。对于这些成果,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刚好赶上了‘摘果子’的时期”。

2017年12月,伏喜胜当选昆仑润滑的首席科学家,薪酬待遇比照公司总经理标准执行。如今,他带领由9名技术专家、14名一级工程师、82名二级工程师组成的昆仑润滑技术团队持续研发。

“科研工作的灵魂是传承,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前辈的工作必须得到认可和肯定。”在多个场合接受采访时,伏喜胜一再表示,中国齿轮油从无到有,从有到国内领先,再到达到国际水平,最终到今天的昆仑润滑高铁齿轮油自主技术获得美国专利并且引领市场,是几代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师带徒是昆仑润滑技术研发的“传家宝”。曾经,伏喜胜的导师对他倾囊相授;如今,他带徒弟,也是知无不言。“一代又一代,科研得到了传承和积淀,在丰厚的积淀中不断取得突破,才有了中国的润滑油事业。”

伏喜胜是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科技团队的代表,其工作成就既离不开前辈和团队的帮助,也离不开公司的支持。昆仑润滑作为民族品牌,始终站在国内研发至高点,以振兴民族工业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坚持“做强技术、做优服务、做大品牌”三大发展定位,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全力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产品,倾力打造国家品牌。

— End —

【责任编辑:陈凤莉,杜沂蒙】

像胡杨一样守望南疆|中国吸引力•蓝焰力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9 14:20:35

石竟男:兴趣是不会说谎的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8 13:39:27

《空巢》:带着伤口,讲述老为何物

新民晚报2021-06-07 10:07:50

古籍怎么救?

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2021-06-06 10:46:21

2021年过半,网络电影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5 22:54:46

跟着美食作家,去世界各地逛吃

澎湃新闻2021-06-07 10:07:37

赵粤:怀揣责任之心,让我们勇敢前行 | 悦读有YOUNG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6-01 12: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