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教育 >正文

洛阳师范学院: 采用“订单授课” 讲好红色故事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龙开松 陈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年04月08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洛阳4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龙开松  陈西)

 “来到北门,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的牌匾旁边,还挂有一块‘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的牌匾?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还要挂国民党机构的牌匾?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追根溯源……”4月8日下午,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以下简称“洛八办”)纪念馆,来此参观的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党支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的30余名党员,安静地坐在纪念馆北门的宣教室里,饶有兴致地聆听由该校教师带来的红色研学课程《“八路军”名称里的博弈与智慧》。

该课程是洛阳师范学院依托“洛八办”开发的系列红色研学课程之一。为把河洛地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利用好,使党史学习教育生动起来,洛阳师范学院与“洛八办”加强合作,组建由思政课教师和历史学专业教师组成的红色研学课程开发团队,深入挖掘纪念馆各类文物、展品背后的红色故事及所呈现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时代价值,成体系开发了《刘少奇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组织的威力》《信仰的力量》《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抗战精神》《诵读红色家书  感悟初心使命》《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于无声处听惊雷——隐蔽战线的英雄故事》等12门红色研学课程。 

据介绍,红色研学课程坚持以点串线,把“洛八办”纪念馆的点位和展厅进行有机串联,分别在12个不同的教学点位进行讲授,起到与纪念馆场地背景、文物展品交相呼应、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的效果,构建起情与景统一、事与物结合,寓学于游、寓教于乐的“立体式”党史情境教学体系。

课程主讲人分别由洛阳师范学院的12名志愿者师生担任,他们在纪念馆南门党旗前讲授《旗帜 方向 力量》课程,通过讲述党旗的诞生历程、含义意义等,引发“党旗为什么这样红”的思考,引导大家不忘初心跟党走、努力奋进新进代;在救亡室南面场地讲授《入党誓词的“嬗变”与“坚守”》,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和价值意义,以及重温入党誓词,旨在用铿将有力的誓词传意来涵养党性,警示、鞭策、重塑自我,激发党员心中的身份自豪和干事创业的责任担当;在证章展厅讲授《红色印记——方寸之章见证伟大抗战》课程,通过讲解“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洛阳干粉工会”“北仓女中”等各类证章的来历、含义、背后故事及其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和纪念价值,教育引导大家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唱响爱国主义,高扬民族精神;在北门广场讲授《民族的心声 时代的呐喊》课程,通过深情讲述《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等抗战歌曲产生的原因、创作背景以及重要意义,引领大家一起感受澎湃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巨大能量,解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傲然屹立的精神密码。课程最后,主讲人与观众一起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让观众心中氤氲许久的爱国之情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和释放。12门红色研学课程设计精巧、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立体生动、节奏紧凑,不时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和互动。

观看着纪念馆的珍贵文物和展品,聆听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故事和红色记忆,师生们深受触动。“没想到这些文物展品背后还有这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依托红色基地开展实景教学的学习方式,让在场师生听得津津有味,情绪高涨。 

“只要研学主题和课程内容设计得好,在实景中授课会比在课堂里来得更加直观,更容易激发师生的思考,引起共鸣共情。”课程开发团队成员、主讲人之一、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红娟说。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文献表示,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学校打造情境交融式学习教育方式,旨在改变传统党史教育集中授课方式,变说教式为沉浸式、代入式、体验式,探索建立红色实物“入眼”、革命故事“洗耳”、体验线路“动脚”、启发感悟“开口”、心得分享“用手”为主要内容的五官联动教育模式,真正让红色遗址、革命历史成为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活教材”。 

据了解,下一步洛阳师范学院将分批次组织师生赴“洛八办”进行党史情境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红色研学课程的受众面,采用“订单授课”方式,满足社会不同群体党史学习教育需求。   


【责任编辑: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