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声音 >正文

文化赋能点亮“夜经济”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年03月29日

  作者:经理、刘婷婷(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并提出“全面促进消费”。作为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的重要举措,夜间经济是激发城镇商业活动潜力,调适民众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夜间经济在我国具有深远悠长的历史,古人笔下曾生动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展现了一幅游客往来于市的繁荣景象。夜市文化伴生于城市居民的娱乐消遣,从其成型的规律看,这种文化是建立在特定活动空间基础上,附着于生产或节日习俗活动,并形成与之匹配的观念。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固定地点的夜间经济活动便成为了某种特定文化的物质载体。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历史积淀中,各城市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夜间经济发展模式,例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

  近年来,随着夜间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和改进,继续推动夜间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夜间经济已经具备了从商业体单纯延长营业时间向夜间文化经济转变的契机。其中,文化发挥着催生夜间经济新业态,丰富夜间生活潮流,推广夜间生活理念的关键作用。文化赋能夜间文化发展,以文化引领新经济业态成势成型,才能更好地推动夜间经济形成特色,使夜间文化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一是要拓展文化表现样态,丰富周边文化产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比,传统文化由于缺少现代文化的表现形态,容易沉淀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也难以对现代人留下深刻的文化烙印。为此,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传统文化内容表达的转型升级,使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和听得见。而提升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视听效果,可依托公共文化的生产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惠民工程。因此,可利用传统与现代文化内容的优势,充分激发公共文化消费领域的巨大潜能,将夜间经济拓展到与民众联系更为密切的公共文化产品。通过打造文化长廊、设置主题文化节、定期开展文化展出等活动承载夜间经济发展;利用传统节日,烘托节庆氛围,宣传节日背后的故事,将优秀传统文化、城市文化故事、现代艺术、书籍绘本等整合其中;开发一批融入民众生活、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经典文化形象。将公共文化延伸到夜间,跑好这场“加时赛”的同时创造一批业态产品,以文化促进消费,让“文化+经济”的模式为扩大内需助力。

  二是要全面提高各种饮食文化辨识度,更好传承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夜间经济有进一步提升饮食品质及其文化体验的必要性,特别是这种文化体验是传承“乡念”,延续城市历史记忆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载体。于各城市而言,在提及城市名称时总能和特定的菜系、饮食口味、传统代表小吃等联系在一起。当前,我们的饮食文化的表达方式相对单一,文化表达的创新能力较为不足,文化与夜间经济的融合度还不够高,这些都是制约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创新传统小吃文化的表达方式,融入城市记忆,充分利用抖音、VR等新媒介工具创新视听结合的文化表达模式,大幅提高文化内容传播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使饮食文化不仅在特定人群中传播,更要引起城市新居民的文化共鸣。此外,还要以传统文化节日为载体,挖掘饮食背后的历史文化,立足饮食自身的历史特点,不断提升其文化辨识度,增加饮食文化的表达途径和对节日活动的粘性,以使其给人们留下更多鲜活的记忆。

  三是要创新夜间体育活动,引导夜间体育消费新风尚。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功能。由于场地功能所限,城市夜间体育活动相对单一,且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够。因此,要立足于城市的空间特征,加强对满足城市运动需求的新体育设施的研发,打造全景式、拟人化和交互式的夜间体育活动,通过创新赛事规则和团队文化表达方式,吸引各类社会群体参与到城市体育竞技当中,提升夜间新体育文化的认可度,让室内体育赛事转变为轻松快乐的体育活动。同时,也可以以“竞技+展示”相结合的模式,将夜间体育活动同传统的商业街区或者商业综合体相融合,让其近距离呈现在民众面前。通过夜间体育活动创意竞赛、夜间体育用品产业展、邀请体育名人参与夜间体育活动等方式,实现体育赛事同夜间经济的碰撞,依托夜间体育休闲活动拉动周边产品的消费。通过上述措施,体育休闲活动中不断融入文化因素,创新表达方式,从而引领夜间体育活动向着繁荣夜间经济、拉动夜间消费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社科界“千名学者服务基层”活动大调研“结对子”深化项目《天津夜间经济文化现状及打造“夜津城”品牌活动的对策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04013。】

【责任编辑:梅潇予】

内卷化的孤独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3-26 09:59:07

国风暖吹,文化自信回来了

中国青年报2021-03-26 06:36:14

生活无处可逃,经幡自在于心 | 榜样阅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3-25 16:52:19

电影《1921》:回望百年前有意义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3-23 11:46:04

在世界诗歌日办个诗会,在春天送你一首诗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1-03-23 10: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