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北京19所高校赴山东考察圆满结束 与济南、青岛建立就业合作机制

发布时间:2020-08-30 17:16 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璐 青岛报道

    8月29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办,济南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青岛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协办的首都高校赴山东人才考察活动圆满结束。考察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9所首都高校分别在济南、青岛,与政府相关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进行座谈,详细了解地方人才招引政策,并与济南、青岛两地建立了长效就业合作机制,签署人才就业合作协议。会后,各高校代表参观了中国重汽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7家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企业就业环境和人才需求进行了实地考察。

    近年来,为吸引人才落地,山东省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政策上不断推陈出新。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刘彬礼介绍,此次组织首都19所高校来山东考察毕业生就业活动,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落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要求,开展“招才引智”工作的形式之一。希望借此活动加强首都高校与山东各市的联系,进一步畅通沟通联络渠道,建立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人事部门与首都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的合作关系。

    高校代表对济南市企业就业环境和人才需求进行实地考察。

    在青岛考察期间,青岛市人才服务中心还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签署了人才合作协议。

    为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省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面临如何既保护环境又能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局面,高精尖人才成为各地的“抢手货”。当人才成为稀缺资源,人才抢夺逐渐成为常态。为抢夺人才,各地提出极具诚意的人才落地政策,也让“人才之争”逐渐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近年,伴随山东省人才招引政策的不断完善推进,山东省各市在“招才引智”项目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据济南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窦进科介绍,截至今年7月份,济南市吸引外地高校毕业生来济南就业近7万人,其中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近3000人,济南生源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7%。

    与济南市一样,青岛市的省外人才引进同样备受关注。据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透露,截至今年8月6日,青岛共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3068人,占全省引进总量的22%,完成年度目标的115.7%。从“双一流”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看,机关事业单位占10%,国企占28%,民企占59%,外企占3%。民营企业成为引进“双一流”高校人才的主力军。

    高校代表对青岛市企业就业环境和人才需求进行实地考察。

    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山东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吸引优质人才落户山东,山东省各市在人才政策上同样做了诸多尝试。

    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秘书长兼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殷连刚介绍,为引进高精尖人才,青岛为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提供500万元安家费,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据了解,目前驻青岛院士有34人,聘任院士26人。

    为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青岛市为来青岛工作的博士提供25万元安家费,对首次购买商品房的博士、硕士,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在青岛就业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分别按照每人每月1200元、800元、500元发放3年住房补贴。截至目前,青岛累计接收博士后1516人,留青率48.6%。

    济南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蓉表示,为搭建人才发展大平台,济南将加快建设1030平方公里的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45平方公里的国际医学科学中心、26.3平方公里的国际金融城和国家量子谷、创新谷、齐鲁科创大走廊等高端平台。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于冬泉表示,青岛市将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攻坚行动,出台系列人才促进发展策略,提供全链条、全要素人才创业支持,完善激励机制。

    座谈会后,各高校代表表示此次赴山东考察为北京高校与山东省各市建立长效人才输送机制提供了示范。高校代表对山东省人才引进政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将与山东各市建立进一步的合作,为山东输送更多高校优秀人才。

    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北京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参加活动的企业有,中国重汽集团、齐鲁制药集团、浪潮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参加活动的科研院所有,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青岛国际院士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参加活动的山东高校有,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

【责任编辑:董志成 流程编辑:董志成】
相关文章
图片阅读更多>>
推荐
我看见
  • 打造“城市绿肺” 津南区焕发新活力
    绿地连片,树木成林,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双城生态屏障区正在加紧建设,按照规划这片城市绿洲总面积736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天津中心城区两倍面积。 “美景花映树,小站稻香浓”,生态屏障区的津南片区已经初具规模。以前,这里遍布各种小企业,与村庄交杂在一起,环境混乱。如今这片区域已经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效果,动植物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城市绿肺”成为广大市民尽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打卡地”。陈加林大爷是一位受益者:“以前这里工厂多,空气也不好,现在没事就出来溜达溜达,真的是不一样了。”陈大爷经常约朋友来这里散步,也会帮他们拍些照片和视频。在他们看来,小康生活就是“环境好,心情美”。(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玉佳 记者 朱洪园 拍摄/制作:张玉佳)
  • 彝族银饰助推脱贫攻坚
    凉山州越西县瓦曲村是凉山“银饰加工第一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彝族银饰加工工艺。从2016年起瓦曲村将银饰加工做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村360户中有200多户(贫困户55户)加入“非遗扶贫工坊”,通过加工银饰,户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今年50岁的曲目阿且是瓦曲村的银饰加工大户,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曲目阿且向贫困户传授银饰加工手艺,先后带动村里十几户人做银饰加工,摆脱了贫困。(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母建鑫 赵丽梅 记者王鑫昕 拍摄/制作:母建鑫)
  • 大凉山居民易地搬迁后的新生活
    城北感恩社区,是凉山州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这里生活着来自17个乡、38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421户6660人,社区建有幼儿园、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现代化智慧社区配套完善。安居之后,社区依托多个方面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目前通过技能培训有一千多人在外务工,此外,社区还有300多个公益岗位,每个岗位月收入在500到800元不等。依托异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社区为居民以人均5000元投资入股越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4个重点项目,以分红的形式增加居民收入。让人人有事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文字: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母建鑫 赵丽梅 记者王鑫昕;拍摄/制作:母建鑫)
1/3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