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值得一生去阅读去践行的书

发布时间:2018-04-02 14:22 来源:长安街读书会 

  说起《论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历代的很多大家名师也都推荐过。《论语》中的成语典故等至今活跃在在我们的身边而丝毫没有时代的隔离感,有时甚至不知是出自《论语》,诸如尽善尽美、既往不咎、成人之美、举一反三、仁人志士、任重道远、当仁不让、怨天尤人、文质彬彬、不耻下问、见贤思齐、欲速不达、后生可畏、温故知新等等。《论语》一书的魅力与价值或许在于虽历经两千余年,它的内容对于每一代人、包括我们当代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等人生各方面都具有某种针对性的指导、参考与借鉴意义。《论语》的语录体阅读起来通俗易懂、简短明了、更能增强其传播性、接受性与实用性,然而伟大寓于平凡之中,朴素的外表蕴含着永恒的价值。《论语》又是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它可以给与每个时代的人以启迪与思考,即使对于世界其他各国人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与学习价值,所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时得出:“我们人类想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这也许就是经典永恒之所在吧。《论语》于普通个人修为的价值何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收获,即使同一个人,随着自己知识、阅历、年龄与处境的变化,对于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与阐释。在此,谈一下我读《论语》的收益。主要有六个方面。

  学习方法的获取。除了师长的教授,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从《论语》中学到的。最早知晓《论语》一书,应该是在小学的历史课本上,到了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上才开始正式学习了六则,高中语文老师则印发了“论语百则”让我们学习,至今那些语句如良师般萦绕耳畔、记忆犹新,指引着我的言行,督导我的我前进,我也一直在有意无意的践行而且往往深有体会。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经常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那时对于每一门课程我都有意识的经常复习,也许熟能生巧,加上刚深入学习的收获感,竟然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感,尤其朗读与背诵时很有成就感,再就是复习英语单词时,往往会有新的发现,从而产生欣喜的收获之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可以获得新知识,可以有更深更广的理解,自己学好了还可以帮助同学解疑答惑,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们,甚至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真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后来我发现温故知新应该指触类旁通,积累的多了就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学习的知识。我还在想应该不是老师讲的脑子越用越聪明,而是积累的效果,所以才融会贯通,类似于“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所以我更加相信温故知新的效用,逐渐养成了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周末经常翻翻这一周学过的内容,顺便预习一下。初中时每逢寒暑假我都会把小学的课本等重新收拾翻阅一遍,尤其所有的诗词、思想品德等自己喜欢的书,我都会再阅读一边,高中、大学的假期也经常温习一些诗词名篇或学过的知识,总感觉很有收获,也仿佛见到了老朋友,因为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就更加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学习什么课程,我都会想我为什么学,如何可以学得效果更好、真正的学懂会用,我不会为成绩而学习,也不会为学习而学习,我一直认为学以致用才是目的,那时候倒很想长大后当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所以学起来更加认真,如果自己不会怎么教学生,怎么受欢迎?逐渐发现,处处留心皆学问,随时随地可思考。

  为学态度的养成。深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养成了我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学一定要坦诚,不能不懂装懂,最后受害吃亏的是自己,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做学问应有的老实态度。当我有了问题就会想到这句话,学习上有时候觉得问题可问可不问,很多时候不好意思问,但是一想到这句话就鼓起了勇气,因为如果不问明白,也许我一辈子都不知道,而且很多时候问老师一个问题,他们会前因后果的解释,这样就知其然也知道了其所以然,所以勤思善问是很有必要的。另外非常受益的一句话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初每当别人误解或者不被理解时,想想这句话就可以很快平和起来,有时甚至因为自己很快做到了不生气而高兴起来,仿佛自己做到了君子。凡事但求问心无愧、心底无私就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且不知者不怪,阐释具有多样性,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况且“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知为什么,长大以后,有时候却比较难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也许想得更多了,还是因为“生命中某些不能承受之轻”,还是不想去做了,抑或是别的原因吧?所以有时感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求学理念的认知。《论语》塑造了我坦荡与专注的求学理念。“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打消了我的自卑与疑虑,不论贫富贵贱,好好读书做人、追求理想、造福国家与社会才是值得的与应该做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督促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人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我一直的要求就是,生活上只要可以温饱就足够了,奢侈与攀比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让我感到可耻、无聊、不可思议。“人生自古谁无死”,人都是要死的,有生之年做点有益国家、有益人民、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才是人生正道,才能不白活一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我一生的追寻。“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路漫漫其修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己见的依据。我经常将“当仁,不让于师”与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等同(也许是我的误读),而且铭刻于心、付诸于行。因为我认为这两句话有着英雄所见略同的异曲同工之处,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师生的平等。面临仁德,以仁为己任,即使老师也不谦让他;真理与事实面前人人平等,即使面对老师,也应该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而不能人云亦云,一味顺从或认同权威。所以人生重大决定时,我都会主动征求一些师友长辈的意见,认真倾听权衡后,最后遵循内心作出自己的决定,当然很多时候很难抉择,但是终要有所取舍与选择。当遇到一些问题,尤其与老师或权威人士意见不一致时,我经常会毫无顾忌地坦然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或疑问,即使有时候他们不喜欢不同意甚至有时有些尴尬或生气,不过我不会畏怯也不会保留,虽然有时候我的见解不一定正确。一般事后我会对自己的莽撞与冒犯真诚的解释与道歉,我尊重每一位老师,但是对于我不同意的观点我会表达出来,甚至坚持自己的想法。比如我的硕士导师,我们的观点经常相左——往往是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不同,我每次重大决定都要征求导师的意见,而且都会认真倾听,也知道老师说的有道理,为了我好,但是很多时候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时导师想劝导我,最后却起了反作用,综合考量后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当然很多时候不是对错的问题,只是选择的不同、风险的大小、理想与现实的差别,比如辞去一份难得的工作而读博,导师当时给我讲了两个小时,我请导师吃了一份面,边吃边讲,老师后来还开玩笑说,说得我都吃不下饭去了,其实我是在认真地听、积极的思考与抉择以致几乎忘记吃饭了:),老师让我选择在职,导师的话对我震荡很大,回去后导师的话一直回荡在心间,我一直在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然而斟酌再三,我更坚定了辞职读博的念头,导师也表示了支持——向来导师都是支持我的选择,只要我自己想明白了、不后悔,确实,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过。所以,也非常感谢人生路上遇到的硕士导师这样的良师诤友!

  不断完善与突破的法宝。人无完人,谦受益、满招损,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不断学习与改进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还有一点经常在做的就是日三醒乎己或三省吾身,每每做了一件事情或者考试结束,总会不自觉的重新审视回顾一遍,一般很快就会找到做错的题或者做得不足之处。先是后悔惋惜与深深的自责,然而一味后悔无益反而有害,“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所以接下来就是总结教训,下一次一定做好,恨不得期待马上重新考一次或者重做一次,当然好的经验与方法以后会精益求精、更好的运用。工作后这种不断反省、反思的做法一直伴随我,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后来发现,虽然很多时候成功很好很重要,但是失败给人的收益更大,虽然当时不好受,当然要在承受得起、反思到位、利用得好的前提下,因为成功后高兴之余经常无事可做或者有一种莫名的空虚。学习中取得好的成绩之后高兴与欣慰不久,我就会有一种隐约的紧张,或许像“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言吧。一切已经过去,下一次怎么样?争取更好、至少保持、不能骄傲、不能松懈,所以我会更加谨慎、再接再厉、全力以赴。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基本没有事情可以尽如人意、完美无缺,更不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所以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善尽美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一种人生可享之乐。而且我一直赞同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是以卵击石的莽撞与异想天开,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毅,其实并非真正的不可行,而是做起来困难重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比如孔子周游列国试图复兴周礼,所以我认为有时候只有知其不可而为,才能做得更好——才可能有所改变,明知困难重重而不去做,事情永远不会有进展,这里还有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意思,甚至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努力一试的决心,只要有可能、只要有意义,就可以义无反顾、坚定执着的去尝试,其中也蕴含着创新与冒险的成分。天长日久、安稳的日子习惯了,人就容易产生惰性,所以很多人不欢迎甚至抵制改变或变革,即使变革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与希望,然而他们依旧充满怀疑与畏葸,害怕变革的阵痛与失败,然而时代需要与时俱进,有些变革是在所难免的。况且,变是常态,不变是不可能的,不变顶多是一个时期的。面对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星星之火”,在很多人想来“成为燎原之势”几乎是痴心妄想,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当事人最有发言权。国家治理同样如此,高压反腐、自我革命的简政放权等新时代的治理改革,在很多人看来何尝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抉择与行动,甚至需要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刀刃向内的革命。所以无论是面对国家的变革还是个人的变迁,都要有长远的眼光与勇毅的决心,有时候我们需要知其不可为之的一搏、一变。无论何时处境如何,总有夫子的一句话在安慰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以一切尽人事、听天命即可。只要凡事尽心竭力,就可无怨无悔,所以不管考试还是面试或其他,我都不会紧张,都能够淡然应对,只要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水平就足够了,也类似所谓的“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做好自己的七分就可以无所顾虑了,不是这样吗?况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为人子女的根本之道。如果一个人不能孝敬父母老人,你能相信他对领导或别人的由衷的敬重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对我的另一大教导就是对父母的孝。从小就耳闻目睹、亲身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的辛劳与付出、他们的善良与宽容、他们的无私与无怨于我耳濡目染,也使我更懂得父母的恩情,还有对于我读书的莫大支持、对于我想法的理解、对于我工作的建议,让我我庆幸我遇到了我的父母,他们是我心目中世上最好的父母,当然也付出了无比的艰辛与操劳,所以我至少要好好回报一下他们,虽然寸草之心难报三春之辉,虽然父母之恩从未希望回报。所以我更认同孔子讲的“孝道”观。主要有三点:一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我们一天天成人,父母一年年老去,天增岁月人曾寿,令人高兴的是父母更加长寿,令人忧虑的是人生有限,相伴的日子越来越短。二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父母最大的孝在于敬重,所以经常说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否则只是养活父母跟养牛养马、养宠物有什么区别?对于一些现代人、尤其年轻人这一点尤为需要注意。我认为孝敬父母最大的一点就是不让父母生气、不生父母的气,尤其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的,不能长期陪伴父母的。其中理解与包容父母是关键,“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相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多大的事情不能包容不能谅解呢?尤其想想小时候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自己长大的辛劳付出。“百善孝为先”,“养儿方知父母恩”,爱父母如爱子女一半足矣。羔羊跪乳、乌鸟反哺,兽犹如此,何况人乎?不要以现在的眼光去嫌弃父母或者评价他们的言行,小时候你啥都不知道之时,会埋怨父母的老弱或者少见识吗?不要翅膀硬了就忘乎所以,以为有资格对父母指指点点。“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做到不生父母的气,包容、谅解、才能更好的不让父母生气。即使被误解也不往心里去,有话好好说、在父母身边尽量多干点活儿,感恩父母生我养我之恩。有了子女之后,面对懵懂无知的小儿女,孝敬父母、善待老人更是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父母长辈应该教导、鼓励与表扬孩子孝敬老人与长辈的言行,引导孩子体谅、尊重爷爷奶奶等长辈,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应误导孩子嫌弃老人或者不敬老人。第三,及时尽孝——“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皋鱼“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的感叹,孔子的反应“弟子诫之,足以识矣。”(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回首时光与儿时的景象,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久?我们该如何去做?如若不能常回家看看,打个电话总可以吧?还有呢?还能做点什么?

  好书相伴永不厌,阅读践行益无穷。《论语》,我们该如何去读?简单谈三点。首先,版本选择。最好选择权威的版本,比如中华书局版的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曲阜三孔景区的“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就是选用的这一版本,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蔡志忠的漫画《论语》等都是不错的版本。其次,阅读内容。“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阅读任何书籍都要有所甄别有所思考,而且需要与时俱进的选择与拿来为我所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与时间进行选读,或者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一般人不必通读全书,若可以或者感兴趣通读、深入研究与阐发更好。再次,阅读方法。可以默读、可以抄录、可以诵读、可以精读、可以概览;可以网上阅读、可以朋友圈转发阅读、还可以听书或看有关的电视剧,如周润发饰演的《孔子》;也可旅游阅读,走进三孔,感悟《论语》与孔子;还可以开个读书会,大家一起切磋谈论,或者学生们集体诵读,或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以睡前翻阅或者隔一段时间比照反思自身最近的所作所为,父母长辈还可以言传身教与子女或晚辈,等等实践阅读方式不一而足。写作这篇文章之前,我又翻阅了一遍论语,往事历历在目、浮现眼前,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又是在反思回顾那些一路走来的经历与奋斗,温习检视那些记忆中镌刻的岁月与往事,这何尝不是用我的一生来体悟这本永恒经典的大阅读呢?

  好书百读不厌,经典受益匪浅。《论语》——一本值得用一生去阅读去践行的书,一本国人不得不读的经典之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阅读践行、学以致用、启迪人生、知行合一、受益无穷。阅读才能更好弘扬,践行才能真正传承,用心才能更深启迪,领悟才能更广受用。愿:你我阅读传承,佳作相伴终生。

【责任编辑:姜继葆】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
热图
青秀H5
1/3
新闻排行榜
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