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核重锤——能战,才能止战;有核,才能止核

发布时间:2017-08-14 21:59 来源:坤哥007 作者:张坤

  ---第 259期---

  2017/08/14

  Topic:从“士兵突击”到“海空突破”

  文 / 张坤

  (“坤哥007”已开通留言功能,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互动)

   今 日 之 声

  张坤:

  日前,外媒猛炒中国“核重锤”:称我将首飞轰-20远程轰炸机,试射巨浪-3导弹——从海底向空中远程发射,或采用东风-41技术,等等。

  我虽未正面回应,但空军司令员坦言:中国正发展空中远程打击力量(战略轰炸机),空军远程打击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无疑是空军转型的一大建设目标。战略空军意味着更加一体化、整体化发展,武器装备的改进只是一种手段,外媒预测的中国巨浪-3导弹等,虽然没有得到我方证实,但也预示了 未来战争离不开“海陆空”一体化、网络化,特别是从陆地、海底延伸向太空的网络化战争,可能成为一枚“定海神针”。

  外媒有意渲染中国的军事势力,居心叵测。比如在其国内不断追加军费,加剧战备竞赛,美国就正在淘汰一批核潜艇,以更大投入努力保持军事霸权地位。

  外媒炒作中国“军情”同时,也明显表现出一些不习惯和无端妒忌,甚至挑衅。

  比如日防卫省宣称:中国战机再过宫古海峡,日战机紧急升空拦截监视。台媒宣称:大陆空警-200预警机首次参加战机跨越岛链的行列,等等。

  我有关方面明确表示:我们在自己领土领海领空正常巡视护卫,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从“士兵突击”到“海空突破”,为保家卫国、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使命,我们正让自己更“强”起来,这既有强军思想、军队改革的体现,也是科技创新、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还是治国外交新理念的体现。

  今天中青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一名装甲尖兵的“士兵突击”》,集团军兵龄最短的特级驾驶员令人刮目相看,不仅仅有着“战狼”般的神勇威武,更有着这片东方黄土地上孕育的智慧。新一代有知识有血性的年轻军人,正以忠诚、本领,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蓝色海洋同样是我们大显身手之地,不再任人欺凌和侵犯!

  除外媒炒作的一些海上防卫外,日前,我有关方面表示: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即将进入系泊试验阶段,这比整体进展有所提前。有关专家也表示,这次特殊钢材和焊接技术完全由自己设计,有一些突破点,比如舰甲板明显增加,说明要更多使用舰载机作为主要武器,而不是以导弹或者舰炮作为重要打击手段;舰岛部门也做了隐身设计,使通信设备一体化,电子兼容性能提高,多个雷达通信设备不会相互干扰。

  而领空权的捍卫与争夺,同样正在全面创新突破中。这背后还有我们对于前沿航空航天科技矢志不渝的创新探索。

  今天的中青报推出深度专题《“墨子号”提前实现三大科学目标一一中国领跑量子技术突破天空限制》。6月16日,中国率先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我们目前在量子通信研究领域保持着领跑优势,但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已经发布了新的量子科研计划,欧盟、日本也在加紧研究,在新一轮的科研比拼中,我们面临的形势之严峻和压力之大,都将超过以往。

  无论外媒如何炒作 “核重锤”,我们都要保持自己的战略定力:能战,才能止战;有核,才能止核。

  无论外媒如何炒作“核重锤”,未来“陆海空”更加一体化、网络化的防卫和进攻,无疑是大势所趋。而“一锤定音”的,表面上看似乎是那些“核”类杀手锏武器,实际上却取决于那一个个大无畏的“突击战士”—— 最终取决于其背后爱好和平而又神圣不可侵犯的最广大人民。

  (文中相关信息均援引于公共报道)

---------------------------------------------------------------------------

   相 关 阅 读

  一名装甲尖兵的“士兵突击”

  ——记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黄草岭功臣连”车长王锐(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8月14日 01 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通讯员 张首伟 欧阳治民

  训练中,王锐和809战车始终打头阵、当先锋。彭希/摄

  中等身材,古铜色皮肤,一笑露出满口白牙。如果把王锐放在一群士兵中间,很难有人一眼就认出他。但只要提起他的成绩,战士们就会立刻反应过来,“原来是那个兵王”。

  入伍8年,王锐先后通过装甲兵两个专业特级和一个专业一级考核,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在战友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

  近3000个日夜,他从一名不起眼儿的新兵成长为稀缺的全能人才。现在,他仍驾驶28吨重的两栖装甲突击车进行着一名装甲尖兵的“士兵突击”。

  集团军兵龄最短的特级驾驶员

  夜幕低垂,一辆威武的两栖装甲突击车穿梭在风急浪高的海面。一个巨浪打来,战车猛烈摇晃,险些侧翻。王锐瞅准时机,猛踩油门,车头瞬间抬高,战车冲出浪尖成功脱险。

  烟尘弥漫,战车高速驰骋在岭南腹地。在王锐的指挥下,灵活的炮塔在行进中快速转动,侧向打弹、倒退射击,准确命中不同方位靶标,360度任意角射击无一失手。

  当兵8年,王锐已成为公认的全能高手,急难险重的任务上级会第一个想到他。

  第一次钻进装甲车驾驶舱,王锐就觉得前所未有的兴奋。“工作帽一戴,听着油门嗡嗡的声音,特别舒服。”他笑着回忆。

  然而,驾驶这台28吨重的大家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次参加驾驶专业集训,王锐开着突击车攀爬陡坡,因为紧张,战车碾到路边的大石头上熄了火。连长生气地冲他吼:“再不行就给我换专业!”

  一听这话,王锐当时就急哭了。从此,他没日没夜地钻研驾驶技术。突击车训练时,驾驶员必须关窗,炮塔才能转动,而夏天的驾驶舱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一般人进去待上10分钟浑身就湿透了,王锐却常常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流汗太多腿抽筋,我也忍着不出舱。一上午训练结束,我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厕所。”他笑着说。

  终于,入伍第二年,王锐成为唯一一名拿到驾驶一级的上等兵。当战友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时,这个要强的装甲兵早已向着第二个目标发起了冲击。

  在部队,王锐最崇拜的“偶像”是他的老班长、特级驾驶员王之铭。“当时,王班长是全连唯一的特级驾驶员,还是全营的教练员,懂的很多,威望非常高。”他的语气里充满敬佩。

  王锐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要成为像王之铭一样的特级驾驶员。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通俗地讲,专业特级如同拳击手里的“金腰带”、飞行员里的“金头盔”,体现的是装甲技能的最高水准。即使是王之铭,也是在入伍10余年后才拿到这项代表驾驶员最高水平的荣誉。

  但王锐还是默默地朝这个高难目标出发了。他知道,考特级驾驶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阅历,重在平时积累。所以,当别人结束训练时,他还窝在驾驶舱里钻研;训练车辆紧张时,他就自制模拟器材在场地上一遍遍地揣摩。夜间限制路驾驶训练中,他用完自己的摩托小时后,就拿着夜视仪到训练场徒步走位观察。

  2015年,王锐以6科全优成绩通过驾驶专业特级考核。此时,他入伍刚满6年,刷新了“师傅”王之铭的纪录,成为集团军年龄最小、兵龄最短的特级驾驶员。

  “这小子,有志气!”王之铭评价。

  全军最年轻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

  成为特级驾驶员后,王锐多次驾驶809号两栖装甲突击车参加重大演训和重难点课目试训,次次圆满完成任务,赢得了战友们的尊敬和信任。

  一次战车越障比武,他驾驶的809战车后发赶超,过险路、越坡坎、涉水域,履带飞转,泥水飞溅。通过只比履带宽5厘米的车辙桥,他踩紧油门加速至四挡。战车在巨大惯性作用下疾驰冲坡,飞起约10厘米,“咣当”一声落地,无任何停顿又高速前冲。考官震惊:“还没见过这样玩杂技的装甲兵!”

  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驾驶技巧,王锐在战友中间树立起极高的威信。大家觉得,他已经拿到了代表驾驶专业最高水平的特级,这个装甲兵算是当到头了。没想到,2015年,他忽然提出了一个“三特计划”:在三年内再考取装甲兵另外两大专业——通信和射击的两项特级。

  消息一出,战友们都觉得非常震惊,几番询问下,王锐才说出了制订“三特计划”的原因。原来,他通过理论学习得知,下一步军队要朝着合成化方向发展,对军人综合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2014年的两场“败仗”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考取另外两个专业的特级。

  一次海上驾驶,他突遇电台通信故障,与指挥所失去联络,结果战车无功而返。另一次是在山地进攻演习中,他所在的车组被蓝军包围,导调组判定炮长“阵亡”,担任临时射手的王锐因不熟悉操作导致全车被“敌人”活捉。

  两次失利让这名装甲兵反思:“现代战争中,‘一招鲜’已不能吃遍天,多一项本领,就多一个打赢的机会。”于是,“三特计划”逐渐在他脑海里成型。

  虽然在一台装甲车里,但转岗学专业“隔行如隔山”,已是中士班长的王锐只能再次从零开始。“他经常跑到我这里‘蹭’训练,和新兵一起抢上车的机会。”负责高射机枪射击训练的上士徐晓林说,“中间休息10分钟,他就拿着笔记本凑上来问,做的笔记图文并茂,比专业炮手的还详细。”

  王锐记得,那段日子里,他每天练瞄准瞄到眼睛发红流泪,“摇炮”摇到胳膊酸痛,第二天吃早饭时拿着筷子的手忍不住发抖。练通信时,他蒙上眼睛找感觉,听着噪音练辨识,对着山林喊口令,经常喊得口干舌燥。

  2016年,在通信专业特级考核中,王锐再次拿下一个特级,成为全军最年轻的“双特”两栖装甲尖兵。面对这个结果,战友们反而不再惊讶。“王班长这么努力,拿特级是必然的。”一名战士告诉记者。

  如今,论通信,王锐能在颠簸战车中单手盲操20余个终端功能键,指令上传下达效率翻倍;论射击,1分钟锁定10个目标已是优秀,他能做到1分钟15次,模拟击发准确率百分之百,瞄准反应时间由1.2秒缩短至0.7秒。

  “他已经拿下了射击专业的一级,正在朝着特级的目标突击。”徐晓林说。

  信息化、体系化装甲尖兵

  对于陪伴了自己8年的809战车,王锐有着深厚的感情。“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对我们装甲兵来说,战车就是第二生命。”

  8年间,装甲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12年以来,王锐所在部队加速转型发展,武器装备更新升级。他驾驶的809战车,经历了加装炮射导弹、北斗导航系统换代、车长任务终端升级3次大的信息化升级。

  每次“加改装”,王锐都缠着厂家师傅讨教,对着说明书逐条消化。改装刚完,他便拿出了整套实用操作流程和技术保障法,让师傅刮目相看。“多几个像你这样的兵,就用不着我们上门服务了!”一名装备厂家技师评价。

  在装备信息化“加改装”中,王锐与无形的信息系统较上了劲。驾驶训练,他蒙上潜望镜,用显示终端、CCD摄像仪处置情况;通信训练,他不用语音通话器,逼自己用数据传指令;射击训练,他既练传统技能,又要求自己用信息化火控系统快算快打。

  一次海上演练,809战车又一次担任基准车。战车在海浪中冲锋时,突然大雨倾盆,海面雨雾茫茫,肉眼根本无法观察海岸,战车失去了登陆参照物。

  是原路返回还是继续向前?王锐果断启用车载导航系统,准确规划航向,战车速度不减,高速冲向海滩。

  300米、200米、100米,预定目标终于在视线内出现!809车组人员松了口气,按时间节点登陆,引领后续战车抢滩。

  2016年3月,专业样样精通的王锐被任命为809车车长,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今年5月,在部队调整改革中,王锐所在连队编入合成营。不管改革前还是改革后,他的职务都是一名车长,但他认为:部队任务变了,连队编制变了,自己的观念理念、战位职责也要跟着变。

  他跟着营连干部一起,研究如何融入作战体系、打造作战模块,参加合成营改革多兵种作战编组作业,提出专业互训、一体联训、组合施训等6条建议。

  这名装甲尖兵敏锐地察觉到,装备的信息化改装和部队的调整改革正在将他推向一个新的、未知的领域。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带领809车组向这个陌生领域的高地展开新的突击。

来源:坤哥007

【责任编辑:贾志强】

相关文章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