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APP下载

【新春走基层】这个年,我们过得好

发布时间:2017-02-15 16:56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刘悦 邓万里 尹邦明 杨 刚 付松 韦倩

\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刘悦 邓万里 尹邦明杨 刚 付松 韦倩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时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

  春节期间,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探访易地搬迁户、困难贫困户、返乡创业者等普通群众,感受群众眼里、口里、心里的“发展温度”。

\

  【住有所居】

  长顺县白云山镇移民王文华——

  搬出美好新生活

  1月24日,长顺县白云山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160户移民搬迁户正在准备新家的第一个新年。

  记者见到王文华时,他正坐在小区门口听着安置点工作人员介绍关于春节福利发放和就业推荐的相关情况。

  “你看,我们家就在那里,五楼!”王文华指着旁边的一栋楼房告诉记者。楼房上挂着的一条横幅格外醒目:“扶贫开发促发展、易地搬迁惠民生。”

  今年60岁的王文华是白云山镇改尧社区外坝组村民,年轻时是一名铁路工人。他回忆道:“原来住的是竹编房,一到下雨天就不能住人,10年前家里盖了瓦房,才不会漏雨。”

  外坝组共43户176人,村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田地很多已经荒芜。王文华说,最大的难题还是交通,娃娃们上学要走6公里山路,来回得三个多小时。

  这样的困境在今年初发生了变化,王文华一家和白云镇周边十多个村组的160户645人搬进了移民安置小区,过上新生活。

  记者在王文华的新家看到,120平方米的家里有一厨一厅一卫还有四间房、宽敞的大阳台,沙发、液晶电视、电暖炉以及金橘树、丰富的年货把家里装扮得温馨现代又有年味。

  “如果不是国家的好政策,估计这辈子就住在山坳里了,关键是苦了娃娃。”王文华看着正在客厅里玩耍的孙子笑道。

  既要搬得出,更要能致富。当地政府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园区企业的用工需求,采取就近务工土地和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转移到园区企业或入股合作社就业。针对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群众,采取"雨露计划"等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有效帮助困难群众转移就业……

  这样的举措,让王文华对未来充满希望:“过完年,儿子儿媳计划到周边产业园区就业,这样一来,一家人就不用长期分离了。”

  【行有所畅】

  凤冈县天桥镇村民李代亮 ——

  产业发展路为先

  这个春节,有几件事让李代亮心头美滋滋的:一是在外工作的儿子买了辆新车回家过年,并且开到了家门口;二是2016年贷款养羊的5万元钱提前还清;三是新修不到一年的羊圈里又增添了几只小羊羔。

  提及2016年村里最大的变化,年过五旬的李代亮毫不犹豫地说:“家门口终于通硬化路了,这可是几代人的梦想啊!”

  李代亮的家位于凤冈县天桥镇漆坪村端公咀组。提及天桥,这个有着凤冈“小西藏”之称的地方,距离县城70公里,与余庆、石阡两县交界,历史上属于“三不管”地带。端公咀组几十户人家依山而居,海拔垂直差异大,山多地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落后的面貌正因路发生改变。2016年夏天,全组人盼望已久的水泥硬化路终于通车了。李代亮说,通车那天,他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别看只有几公里路,以前下雨天路陡,又滑,不安全,从我家到主干道,翻山越岭要十来分钟,现在几分钟就搞定,方便又快捷。”

  李代亮7年前开始养羊,从几头羊发展到现在的140多头,他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养羊专业户。但是,由于过去道路不畅,养好的羊拉不出去,外面的客商又不愿意进来买,销路一直不好,也卖不到好价钱。活的拉不出去,李代亮就将羊宰杀了用摩托车一头一头往外拉,有几次因下雨路滑而翻车受伤,还险些丢了性命。

  自从通了硬化路,李代亮还通过“特惠贷”获得一笔贷款,建起了200平方米的羊圈,扩大了养羊规模。同时,他还带领9户村民成立了凤冈县创兴生态养羊专业合作社,实现羊产业抱团发展。

  李代亮说:“地方山多地少,虽然出不了好庄稼,但适合养羊,合作社所养的羊全是放养,放养的羊肉质好、口感也好。”对于李代亮来说,每天午饭后,雷打不动的就是山上放羊,天黑前回家,再辅以自己种植的牧草将羊喂饱。2016年,李代亮一家单是养羊就挣了6万元。

  如今“回头客”越来越多, 一些客商慕名而来, 销路一点不愁。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 全组十来户人家养起了羊。

  【劳有所得】

  石阡县本庄镇返乡民工李文安 ——

  凉山村的“挖井人”

  “6万多元,今年过个热闹年!”1月25日,刚从分红仪式上回来的李文安笑得合不拢嘴,把钱点了又点。

  2016年,石阡县本庄镇凉山村专业合作社获利共计180万元,70位入股村民按股份多少进行分红,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80元,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然而就在3年前,凉山村还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们以种植红薯、玉米等为主,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外出的人多了,土地慢慢撂荒。

  凋敝的乡村,贫穷的乡亲。在外已是老板的李文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近年来,随着贵州“雁归工程”的实施,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着大量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李文安是其中之一。

  回到村里,李文安访农户,走田埂,作调查……东奔西走在家乡的田间地头,他对加快凉山存的发展规划逐渐清晰起来,心中开始有了一盘棋。

  过去,乡亲们户户种植马铃薯,用来喂猪、储种等,祖祖辈辈都是小打小闹。在“3个15万”微企补助款的资助下,李文安成立了专门种植马铃薯的合作社。

  县扶贫办每年为合作社免费提供原种,每亩一年补助400元的肥料,保证市场价格回收所种植的种薯,发放到其他乡镇,并积极拓展省内外市场。

  “我们把‘土疙瘩’种成了‘金豆豆’,赚的是‘坨坨钱’。现在,村里新修的仓库可储藏上千吨马铃薯,今后还要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挣更多的钱。”李文安说。

  眼下,凉山村新办的薯片加工厂已完成厂址平整,正在进行加工机械采购谈判。500头规模的生态养牛场已完成选址,配套种植的200多亩黑麦子草、甜高粱、甜玉米等已开始收成。

  李文安粗略算了一笔账,这三年付给村民的土地流转费有30多万元,劳务费有130多万元,今年劳务费支出预计超出100万元。

  凉山村“热”了,山头绿了,路畅通了,不但乡亲们荷包鼓了,村级集体经济同样打了翻身仗!而今,村里的集中建房点正在加快推进,在外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报名入股。

  谈到未来的发展,今年刚当上凉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文安胸有成竹:“以前,是党和政府帮我挖了‘富裕井’;如今,我也要做一名凉山村的‘挖井人’,让凉山村村民们喝上这口'富裕井'里面的水。”

  【学有所教】

    印江自治县刀坝镇幼儿园教师陈芳 ——
    村里有了漂亮幼儿园


  1月25日,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在陈芳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印江自治县刀坝镇兰克寨村兰克完小附属幼儿园。

  虽然处于假期,但幼儿园的操场上还有几个小孩在玩耍。孩子们见到陈芳,纷纷跑过来围在她身旁,连声喊“老师好”。

  远处村寨不时响起鞭炮声,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兰克幼儿园于去年9月开园,现有幼儿130余人,幼儿教师共4名,陈芳便是其中之一。 刀坝镇综合办公室主任席佐法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幼儿园,家长不用跑到镇上租房照顾小孩上幼儿园,幼儿早上到园,下午回家,离家几步路,不仅节省成本,还让家长放心。”

  今年6岁的陈晓旭是幼儿园的孩子之一,因其父母一直在杭州打工,她由爷爷照顾。因接送方便,爷爷虽然年事已高,却把陈晓旭照顾得很好。

  “幼教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以孩子为中心,以培养他们的智育为前提,以安全和德育为重点而与小朋友进行互动,我觉得是一件快乐而满足的事。” 陈芳说, 从事幼教10余年,她最大的“获得感”便是快乐和满足。

  陈芳今年41岁,丈夫和孩子都住县城,他们一家人只有假期时才能团聚。“幼教是我所热爱的事业,扎根基层,哪怕长期与家人分居两地,我也无怨无悔。”陈芳说。

  在陈芳家的炉火旁,记者发现了一个厚重的档案袋,封面目录页包括25项,有班级工作计划、全日观察记载、晨检情况记载、陪餐情况记录、家访记载、消毒记录情况、教学总结等。

  厚厚的一叠白纸黑字,全是陈芳一笔一划写就, 正如她坚守山村幼教事业岗位一样, 一点一滴,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梦想。

  【病有所医】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小坝镇村民徐清珍 ——
    新农合撑起“健康伞”


  “我是一个不认命的人,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会努力坚持。”在经历了起伏跌宕、悲喜交加的人生之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凤凰村村民徐清珍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2013年,对于徐清珍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她的悲惨遭遇,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我当时在毕节市医院查出患了宫颈癌,犹如晴天霹雳,一家都不敢相信这个可怕的事实。'徐清珍说,她是2014年初到省医确诊并开始住院治疗,直到2014年10月才出院回家的。

  在省医住院治疗期间,徐清珍的治疗费用总共花去17万元,后来通过合作医疗报销135999.99元,保险赔付18300元,医疗救助7850元,自己支付10000多元。

  也就在那一年,徐清珍的女儿邓成云考进广东韶关学院读书,给这个一度灰暗的家庭带来了一丝希望。“虽然家庭经济雪上加霜,但是再困难我们也会坚持。”

  只可惜,命运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却关上了一道门。2016年3月,徐清珍的丈夫邓生军又查出患上肝癌,并于当年8月不幸去世。

  一个四口之家,两个癌症患者,徐清珍说,“那时候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

  在当地政府和凤凰村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徐清珍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勇气。在住院治疗的几个月里,邓生军医药费共花去96859.58元,合作医疗报销51142.67元,保险赔付14912.07元,医疗救助17800元,临时救助5000元。

  “新农村合作医疗帮我们度过临头大难,农村低保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徐清珍说, 现在每月564.60元的生活低保,加上儿子的打工收入,基本上能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

  邓生军原来是水城汪家寨煤矿的工人,18年前因工伤回家疗养,后来在家里自己做泥水工。“因为勤劳,那时候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因为生病,几乎一夜之间又成了贫困户。”面对生活的变化无常,徐清珍感慨,“幸亏遇上党的好政策,才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生活得到改善。”

  “我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徐清珍说,只要有人在,就会有希望。

  【困有所济】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村民谢明志 ——
    雪中送炭的温暖


  1月27日,除夕。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大寨村村民谢明志正蹲在自家门口的水池边杀鸡,妻子班香在张罗年夜饭。看到记者来,两口子赶紧起身,往袖套上擦擦手,便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

  屋里陈设虽然简陋,但地面却扫得干干净净,火炉发出红彤彤的光,屋里暖烘烘的。

  在用旧报纸糊过的墙壁上,有两张卡片格外醒目-- “贵阳市精准帮扶监督卡”和“帮扶项目落实情况表”。

  “别看这只是小小的两张卡片,却让我们家能过上一个幸福年。”谢明志和记者攀谈起来。

  谢明志家是村里的贫困户,自己患有疾病,无法正常劳作,全家五口人全靠妻子在餐馆打工挣钱养家,除去两个女儿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拮据。

  去年7月份,当地政府在了解情况后,把谢明志家确定为贫困户,派人前来在墙上贴了 “贵阳市精准帮扶监督卡”和“帮扶项目落实情况表”,来人告诉谢明志以后有什么困难就打电话给他。

  让谢明志没想到的是,自己没有打电话,政府工作人员却多次前来了解情况,帮助谢明志家谋出路。

  谢明志告诉记者,每年春节的时候是自己最发愁的时候,看到别人家购买年货,女儿就会说:“爸爸,我们家什么时候去买啊?”

  1月25日,就在一家人为没钱买年货发愁时,这位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家里。“他来的时候关心地询问了我家过年还缺什么,接着便交给我们一个信封,信封里有1000块钱。临走的时候,他还自己掏了200块钱给我家大女儿。”妻子班香抢过话说。

  拿到慰问金后,谢明志和妻子就带着两个女儿去赶场,买了橘子、糖果、花生和瓜子等, 还在集市上领了免费的春联。

  “多亏帮扶干部的帮助,我们家的这个年才过得更像样。”谢明志笑着说。(详情请参阅《当代贵州》2017年第5-6期)

 

【责任编辑:张艳如】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