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主办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首页 >文化中国 >正文

新疆拌面,攒劲得很!

作者: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年03月02日

本报记者 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

火苗在锅底飞舞着,随着“哗啦”一声,腌好的肉片率先“跃入”油锅,不多时,便裹上了一层鲜亮的外衣。待重新起锅烧油,火红的辣皮子连同葱、蒜、青椒、西红柿和皮牙子(洋葱)迫不及待卷入这场“热舞”。各种食材在锅里上下翻飞、你推我搡,碰撞出奇妙的味觉火花。

当浓汁透明、香气四溢的过油肉端到桌前,食客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出来了!只需一股脑儿把它倒在盛着面条的盘子里,用筷子来回搅拌,当每一根面条都均匀地裹满了汤汁,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肉片鲜香滑嫩,青椒清脆爽口,辣皮子甜而不辣,要是再就上两瓣蒜,舌尖将被彻底征服,直吃得你额头冒汗,根本停不下来。

这份过油肉拌面,用新疆本地人的话说,就是“歹歹的”“攒劲得很”!

视觉中国供图

拌面,古已有之,冠以新疆就另当别论了。

在新疆,拌面也叫拉条子。新疆的美食不少,有羊肉串、烤包子、手抓饭、大盘鸡、各式各样的馕……但要说方便快捷、老少皆宜的“主角”,非要数拌面不可。拌面在新疆的地位,就像刀削面之于山西、臊子面之于陕西、牛肉面之于甘肃。这不,有句话为证——“三天不吃拉条子,身体就像打摆子”。

走在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大街小巷,拌面馆子往往是出镜率最高的快餐店。每到饭点,里面总会挤满了人。辣皮子拌面、茄子肉拌面、韭菜肉拌面、西辣蛋拌面、碎肉拌面、家常拌面、大杂烩拌面……新疆的拌面五花八门,哪怕连吃半月都不带重样。不过最经典的,还要数过油肉拌面,疆内戏称为“鬼肉拌面”。

新疆拌面,一如新疆人的性格,大气、奔放、热烈。就拿过油肉拌面来说,肉比菜多、菜又比面多,服务员还会不时凑前问:“要加面吗?”当然,加面也是免费的。壮实的小伙子,一顿下来加个五六次面不在话下。肚圆后再来上一杯热茶,大叶的绿茶配上红枣、桂圆,喝起来甜丝丝的,解腻又舒坦!

新疆拌面为啥这么受欢迎?因为,肉通常选的是牛里脊肉或羊后腿肉,面则来自本地的面粉。新疆“牛羊之乡”的名头自不必说,有观点认为,这里还是我国最早开始种植小麦的地区。阿勒泰地区的通天洞遗址,发现了距今5200年的小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喝着雪山融水,沐浴着超长光照,加上十几摄氏度的昼夜温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新疆小麦的绝佳品质——粉质细腻,麦香浓郁,面筋质量上乘。

走进一家拌面馆子,每每能听到面条甩在案板上的脆响。据老师傅介绍,面要经过揉、饧、搓、捋、摔,满其步骤方为上乘。拉好的面条根根分明,待下锅煮熟,再用凉水“激”一下,口感会更加筋道,不会软乎乎、烂塌塌。如果是不过水的“然窝子”面,就要快速将菜拌入面中,以防面条黏在一起。

天山南北的广阔土地,孕育了独具风味的新疆拌面。要追溯其渊源,则众说不一、难以考证。有人认为新疆拌面源于山西,由奔走在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客带入新疆,也有人认为来自河西走廊,还有人说起源于本地……虽无定论,但新疆拌面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与学习,已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成为无数人的心头好。

新疆拌面流派众多,奇台、托克逊、伊犁、阿图什等地的拌面都很出名。这些地方地处丝路要冲,历来商贾云集。一盘拌面抓住了往来过客的胃,也随之散播到更远的地区。它们各具风味,家家户户的做法更是不尽一致。可以说,每一种拌面都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饮食习惯,浸润了乡愁的味道。离家的新疆人想念拌面,在新疆待久了的外地人也会爱上拌面。几天不吃,就想得慌——“哎老板,再加上一个面!”

【责任编辑:李丹萍  编辑:郭韶明】

正月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节日|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3:56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4:02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正月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节日|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3:56

解锁北大学者的书房:什么书、怎么摆

中国青年报2025-02-28 09:34:02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

中国青年报2025-02-25 05:59:23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25 05:39:26

1232岁的唐塔和90后“守塔人”|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19:33

联通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成语是文化的道路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23

更聪明的AI会“杀死”写作吗

中国青年报2025-02-21 08:04:11
合作伙伴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9号中青大厦 邮编 P.C.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