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Cell 子刊 +1
近日,我校焦新安教授团队在《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题为“Microevolution of Salmonella 4,[5],12:i:- derived from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through complicated transposition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我国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的微进化特征及演化机制。
过去20年,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的全球流行率显著上升,已成为感染人类和动物最主要的沙门菌血清型之一。 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是鼠伤寒沙门菌失去II相鞭毛抗原表达能力的单相变体。 前期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菌拥有完整的II相鞭毛编码基因簇,而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相应区域是一段基因组耐药区(Resistance region,RR),缺乏完整的II相鞭毛编码基因簇。
研究团队通过对2009-2018年间的126株ST34型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和13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了同时含有完整的II相鞭毛编码基因簇和基因组耐药区的鼠伤寒沙门菌,并将其定义为鼠伤寒沙门菌中间体。随后,通过体内外实验揭示了鼠伤寒沙门菌中间体演化成为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的分子机制。该研究进一步以小鼠为模型动物,评价了ST34型鼠伤寒沙门菌中间体和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在宿主体内的适应性,发现II相鞭毛及其周边区域基因被耐药区替代后,沙门菌表现出更强的感染能力。研究首次阐明了全球流行的ST34型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体-产生与演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我校兽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振宇、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顾丹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洪亚明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焦新安、李求春、张云增等3位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