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正文

陈家铺蝶变 从“三无村”到“网红村”

年轻人的朋友圈为乡村打开一扇窗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11月29日

    红彤彤的柿子用细麻绳串起来吊在屋檐下,黄澄澄的地瓜干、黑黝黝的干菜,铺在圆形或方形的竹匾上,在一片片黄色夯土墙老屋前的石板上、木架上,接受阳光的抚慰。这里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网红村”——陈家铺村。

视频拍摄:松阳县融媒体中心 视频剪辑:党文佳 李风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配音:李风泉

陈家铺村夜景。松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正逢晒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陈家铺村的停车场经常爆满,多数游客必须换乘大巴进村。

    1990年出生的雷树冰,是陈家铺村云夕摩加民宿店长,在村里生活了3年。虽然是外乡人,但他已熟悉陈家铺村的各种时令。这两天,他把松阳的豆腐裹上辣椒面儿,铺在本地稻草的“温床”上,静待豆腐转成腐乳。今年头茬儿冬笋刚收获,算算日子,马上又到了晒酱肉、晒腊肠的时节。

    每年冬天,这些充满陈家铺村味道的土货通过雷树冰的朋友圈,销往全国各地,也给陈家铺村的村民换来了“真金白银”。

    陈家铺村坐落于海拔85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因为山高路远,产业发展受限,这里曾被当作“整乡搬迁,下山脱贫”的对象。陈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鲍朝火介绍,以前的陈家铺村,是典型的“三无村”——没人、没钱、没资源。2014年,陈家铺村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陈家铺村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切入点,完成了对50余幢老屋的生态修复工作,先后引进工商资本1亿多元,基本形成了生态农业、民宿经济、文化创意等多元化乡村经济,成了远近知名的“网红村”。

    通过引进云夕摩加、飞茑集等民宿品牌,植入咖啡吧、书店、茶社等一系列新业态,陈家铺村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30%农户闲置房屋流转增收,今年村集体实现经济收入100余万元。

    党的二十大后,去陈家铺村的山路上,多了数字监测设备,实时提醒车速和对向来车情况,智慧公路项目让陈家铺村的交通更为便利。

世界杯期间,云夕摩加民宿门口支起大屏幕,供游客看球赛。雷树冰供图

    11月21日晚上,四都乡党委书记陈鹏和鲍朝火在陈家铺村夜访,与民宿业主、游客对谈。恰逢世界杯举办,陈鹏说:“党的二十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我们四都乡有国家传统村落的集群优势、高山云谷的生态优势,希望四都乡、陈家铺村能成为像世界杯一样受热捧的全域旅游高地。”

    “有人说陈家铺村是网红。我和村班子思考的问题是,陈家铺村能红一年还是两年,要如何才能长久地红下去,真正为村民带来可持续的发展。”鲍朝火说,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等不得也急不得”,最关键的一点,要有青年人扎根乡村,持续参与乡村振兴。

    作为乡贤被引回村里工作的鲍朝火,是村里第一个从外地回来的青年,当时30岁。鲍朝火的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开始并不支持儿子回来工作。鲍朝火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父亲就在后面做“反工作”。

    如今,村里有了新业态,但所有的运营都要靠青年。本地青年都外出打工了,外来青年也待不久。先锋书店店长立夏,是留在陈家铺村时间最长的外来青年。刚来时,她也被山里艰难的条件吓到过,也曾哭过。鲍朝火做通了父亲的思想工作,老书记主动承担了给这些外来青年做饭的任务,这些淳朴细致的乡情,是立夏留下的重要原因。

陈家铺村的青山、云雾和夯土墙,成为游客心中“留得住的乡愁”。鲍朝火供图

    立夏、雷树冰的朋友圈,是陈家铺村对外的一扇窗。陈家铺村的云、陈家铺村的味道、陈家铺村的淳朴乡情,都通过他们拍摄的照片、短视频传播出去。如今,云夕摩加民宿为村里50岁以上的妇女提供了7个就业岗位,她们每个月平均收入在3500元左右,加上卖土货和村里分红,有的年收入达10万元。

    雷树冰也从外来者的视角挖掘陈家铺村的本土文化,慢慢复活一些乡村肌理。最近,民宿阿姨用稻草编的蒲团“火”了。这本来是村里阿姨都会的一项传统手艺,以前她们在溪边洗衣服时膝下垫个蒲团,但渐渐没有了使用场景。雷树冰让阿姨编了一些放在民宿大堂,这引起了游客的关注,有人定制后挂在墙上做装饰。雷树冰由此想到,开发一些传统编织技艺研学项目,使用本地的棕丝、稻草等天然材料,让住店客人跟着阿姨们学习。

    村里夯土墙上的海报,指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一间悬崖边的咖啡馆,并意外发现了来自上海的一家潮流餐厅,以限时餐厅的方式,在这里营业一个月。餐厅主理人是一名95后,他拿出菜单细细讲解,每一道菜都使用了松阳本地的食材,比如用本地山茶油浸泡的牛肉,用本地苎麻叶染色的面点,还有混合了本地水果的饮料。在阿姨们看来再普通不过的本地食材,在上海大厨的手里,以另一种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被惊艳呈现。乡土和潮流,就这样融合着。

陈家铺村晒秋场景。鲍朝火供图

    2021年,在鲍朝火的召唤下,陈家铺村的姑娘鲍淋娣回来了。她原本在松阳一家超市工作,如今是村委委员。今年,陈家铺村入选全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一批数字化项目已经开工,鲍淋娣对于村里的工作如数家珍:村内的水泥路变成了更符合村子气质的石板路,智能物联网将提供气象监测、房屋倾斜度、灾害预警等信息,全村基础设施又有新提升。

    鲍淋娣的妹妹、妹夫,也在去年回到村里。他们把自家的四合院改建成村里第一个农家乐餐厅。如今,每人每个月能挣七八千元,不但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多,还能兼顾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都觉得回村这一步“走对了”。

    90后姑娘杨雨珊上周刚在陈家铺村的文创店里找到了工作,对于走进店里的每一位客人,她总是热情地推荐“陈家铺的云”系列瓷器。

先锋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内景。鲍朝火供图

    杨雨珊之前在云南工作,是一位插画师,工作都在网上完成,但是经常要熬夜加班。听说老家陈家铺村发展很好,她和父母回到老家,一家三口很快都找到了工作。杨雨珊的母亲在云影心谷民宿工作,父亲在村里养牛,还在抖音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发些放牛的视频,也吸引了6000多个粉丝。文创店的主人是一位大学教授,希望杨雨珊未来能发挥专业特长,做好小店的新媒体推广工作,这也是当地许多民宿主人对年轻人的希望。

    过去村貌破败的“空心村”,如今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家园。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

虚拟人载中华文化,在元宇宙出海

中国青年报2022-11-28 06:22:32

会馆里的摇滚青年:创新让传统文化更好地流传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7 14:16:10

在书的世界里,与温暖相遇

中国青年报2022-11-28 07:57:06

微电影作品展播:一直在路上

中青盛世2022-11-25 15:15:38

微电影展播:《凉州社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4 17: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