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10/22
05:38

以青春为养料 把梦想种进大棚

“棚二代”的小康进行时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而立之年,曹有忠结束了大城市工作生涯,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回到家乡山东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接过父辈的营生种大棚。

  “大学生种大棚亏不亏?”——质疑不少,曹有忠却自豪于“棚二代”的称呼,在他眼里,正是这些大棚让全村乡亲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小康生活。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高度评价耿店村乡村振兴经验做法,点赞“棚二代”回乡创业。

  回乡创业的想法在曹有忠内心酝酿已久,绝非一时冲动。如今的耿店村集体资产累计达120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4.5万余元,户均存款26万余元,家家住楼房,户户有轿车,村民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眼见家乡越来越好,曹有忠期盼着能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撸起袖子大干一场。2018年,他带着媳妇一同返乡,流转村里土地120亩,种了50亩梨树、6个温室大棚、11个冷棚,忙得不亦乐乎,因流转全村土地最多,他被村民们笑称为大棚“农场主”。2019年,他的大棚和果树销售收入达40多万元,这让曹有忠有了十足干劲。

  然而,“好日子”远非一蹴而就,曹有忠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与大部分鲁西村庄一样,耿店村曾是一个以种粮为主、靠天吃饭的普通村庄,村民以种粮为主,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2002年前,村里已有四五年种植棚菜的历史,以“小土棚”芸豆为主,由于技术落后、市场制约等因素,发展不尽如人意。

  200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耿遵珠当选耿店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通过到寿光等地学习,村党支部决定立足村情民情,根据劳动力多、传统种植效益低下等实际情况,发挥平原乡村土质肥沃优势,瞄准城里人的“菜篮子”,一门心思发展蔬菜大棚。

  为解决村民卖菜难问题,村两委提议由村民集资入股建蔬菜批发市场。当时种菜不挣钱,外村纷纷拆大棚种粮食,村民迟疑观望,不愿参股。耿遵珠带头出资1万元,带动34户村干部和村民入股,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由此进一步打通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市场当年实现50%的分红,至今已分红达800%。

  蔬菜大棚建起来了,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2008年,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耿遵珠牵头组织92户农户筹资32万元,创建全区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探索形成“支部+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运营,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还使农户获得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工资收益等。

  如今,耿店村逐步形成了产前有育苗场、产中有合作社、产后有蔬菜批发市场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村党支部与合作社经营蔬菜加工厂、恒温库、批发市场等10家企业,吸引周边5000多户村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和服务,户均年增收过万元。同时,吸纳周围村庄400多人来企业打工,有效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上,这里一家一户都没有落下。通过旧村改造,村民全部迁居新楼房。全区建起了第一个村级敬老院、第一个村级婚宴大厅、第一个村级殡仪馆……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幸福耿店美丽画卷正在鲁西大地徐徐展开。

  有事业,有舞台——乡村的全面振兴,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耿遵珠介绍,从2010年至今,已有86名年轻人返乡创业。目前,耿店村从事大棚种植的年轻人占90%,户均拥有4.4个大棚,最多的拥有21个大棚。

  年轻人的归来让耿店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业态。

  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棚不断改造升级,智能控制水平不断提高,自动卷帘机、水肥一体化和滴灌等设备比比皆是,有的还搞起了生态有机、无公害品牌,进一步提升了棚菜生产的规模化水平。曹有忠则把电商销售业态引入村里,“棚二代”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我们村完全没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现象。”曹有忠自豪地说。平常日子里,他和伙伴们经常互通有无,大棚施底肥、换棚膜时互相搭把手,还常常聚在一起交流蔬菜新品种栽培技术以及管理模式,对这里的年轻人而言,种大棚是一份值得全身心付出的“事业”。

  “年轻人做了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村里不少老人这样评价。对耿遵珠来说,现在更重要的是负责统一流转土地,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在耿店村未来的发展图景里,“田园综合体”“中央厨房”等概念跃然纸上,名为“棚二代”的精品蔬菜品牌有望被擦亮叫响。摹画这一图景的正是目前队伍不断壮大的“棚二代”。

【责任编辑:李立红 郝帅 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