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29
06:52

浮槎万里,瓷从海上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一个孩子正在观看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莲纹盖罐。该罐年代为清康熙,“碗礁I号”沉船出水。

  白釉执壶,南宋,“南海I号”沉船出水。

  日本制五彩武士人物瓶(局部),17~18世纪。主题纹饰是日本传统的武士图,武士或身着盔甲,或举扇骑马,或身佩日本刀,或手执器械,形象生动。日本产五彩瓷器受中国五彩瓷器影响颇深。日本因是道人葛质在《翻刻<陶渝>序》中记载:“其他诸窑,都仿效汉样,自青、白、黑、紫、五彩、青花,虽不能佳,莫不咸备。”

  一名观众正在观展。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近日,“浮槎万里——中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以中国古代外销瓷器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观众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我国古代陶瓷海上贸易的繁荣盛景。

  自唐代起,海上丝绸之路日趋繁荣,航海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广州、扬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等国际性大港相继涌现。唐代中后期,陶瓷器开始成为大规模外销的商品。长沙窑、越窑、邢窑、巩义窑以及广东地区生产的早期外销陶瓷器,开启了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辉煌历程。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重心由陆地逐步转向海洋,以中国为核心的南海贸易体系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海上贸易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南宋开始,经济中心逐步南移,以龙泉窑、景德镇窑、福建地区为核心的外销瓷产区工艺逐渐成熟,产量急剧增加,主导了这一时期的陶瓷海上贸易,并涌现出一批专门生产外销瓷的窑场,中国瓷器由此进入大规模外销的阶段。明清时期,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全球化贸易体系的逐渐形成,中国瓷器的贸易网络开始向欧美地区延伸。以景德镇窑、德化窑等为代表的外销瓷器,风靡世界,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东西方社会和文化间深层次的交流与互鉴,也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本次展出的文物中,不仅有“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南澳I号”“碗礁I号”等沉船出水瓷器,还包括国博收藏的传世珍品。

  本组图片由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孔斯琪/摄

【责任编辑:蒋肖斌 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