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23
05:10

景区里做生意的江西农民:“好营生跑到了家门口”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记者 陈卓琼 张瑞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扫一扫 看视频

  在外30多年,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农民曹任来“哪里好就跑哪里去打工”。

  1980年,他16岁,打了第一份工。当时,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拉开,“小康”刚被用来描述中国现代化的图景。这个词,他此后听了很多年,伴随他去到不少“有钱赚的好地方”。

  这些年里,曹任来在不同的工种中打转,离家乡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也越来越远。他从没想过“小康”和自己有什么联系,更没想到进入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乡村旅游的项目会在家乡的县城和村子冒出来,“好营生跑到了家门口”。

  2017年,53岁的曹任来“跑”回了已成为景区的村庄。这一次,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康”感受:有车有房,路好水也好。

  他会鼓励两个女儿往好的地方去,也相信“村子发展好了,年轻人自然会回来”。他发现,过去感觉很遥远的“小康社会”,在几代人奋斗接力后,已经不再遥远,自己青春记忆里的“小康”,正走进今天的生活。

  山居村落里的农俗景观

  如今的婺源县被称作中国最美乡村是有原因的——这里保存了最纯粹的乡土野趣,沿袭着春生、夏种、秋收、冬藏的农耕作息。3月,走进江岭村或是篁岭村,能看到万亩油菜花田;8月,穿过依山而建的古屋,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秋晒正在进行。

  常遇到游客在家门前留影、探路的曹任来不敢相信,留不住人的家乡成了“别人口中的世外桃源”,他回村的2017年,篁岭景区的游客量第一次突破百万人次。路上碰到游客问他“山泉水能不能喝”,他有点恍神,“可以喝,我们从小就喝”。

  30多年前,这里缺水少路,120多户800多人的村子只有少量山泉水和一口井,“用肩膀挑点水回家,吃喝都不够,更不要说洗澡”。

  改变的迹象出现在2009年。当时在外打工的曹任来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村里要搞开发,搞乡村旅游”。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曹任来担心不靠谱,“怕没有饭吃”。

  当时参与挨家挨户动员的村民曹锦钟记得,后来,婺源旅游集团负责人和当地干部对照政策文件,找到了“全村整体搬迁”的办法,通过产权置换,把依山而建的老屋和田地按原样保留,在山脚下新建篁岭新村。

  到陶淑云回村当导游的2013年,已经有几家农户办起了农家乐,那一年景区开始试运营,将篁岭村的秋晒改名为“晒秋”,这个象征丰收的农俗形式目前是村里最重要的农俗景观。

  用篁岭景区负责人吴向阳的话来说,篁岭村注定与其他村子不同,“这个山居村落里,100多栋民居都建在陡峭山崖上,农民在自家屋顶搭晒台、晒农作物的生活方式就是当地最大的地域特色”。

  被改变的村庄与人

  加入景区农业拓展部3年来,管理40多人的曹任来每天都走过去离家的小路,到山脚下上班。旅游开发这些年,他眼里“一点儿没变”的村子,有了直通县城的公路与更充足的水,花草也出现在老屋的围墙夹缝里,看似古老的村子有了更多底气迎接远客。

  发生更多变化的是人,那些搬到山脚居住的村民过上了另一种生活:有的开起民宿或饭馆,有的加盟土特产超市,有的没放下农具、继续回地里种油菜花或粮食,去曹任来所在的农业拓展部上班按天算钱。

  吴向阳统计过,目前村里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会赚钱的村民“多的有二三十万元”,即使自己不做生意,通过出租房屋,每年也能收入好几万元。

  在景区上班的曹任来就出租了自己的老屋,年收入约10万元,不仅收入翻番,还相对轻松。作为40多人的“包工头”,他最忙的时候是油菜花播种与开放的季节。他仍记得过去望天收的心情,在9月底播种时盼望雨水,在来年开花时又祈求天晴。

  曹任来想不到这些普通的油菜花能成为村里的旅游特色之一。刚回来的一两年,他常纳闷:这些人看这个油菜花干嘛?后来他懂了:“就像我们山里人想看看大海,他们城里人会觉得大山也有吸引力,就想见见大山”。

  “差异定位”成为曹任来理解的乡村旅游的核心,“打造城市里看不到的风景,种出城里吃不到的野菜”。

  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旅游项目里,农民正成为生意人与服务者,在熟悉的土地上经营民宿或饭馆,或加入景区服务中心。7年来,那些起初根本听不懂“乡村旅游”的篁岭村村民,开始思考这个名词的含义与衍生的问题。

  陶淑云记得,最早村里1/3的农户都开起了民宿,“拉客时免不了产生纠纷”,集团负责人、当地干部与村民在多次协商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经营秩序与规则。

  到现在,村里超过80%的农户拥有自己的民宿或饭馆,去集团上班的村民人数逐步下降。“这种劳务关系的减少,说明村民慢慢不需要来打工了,他们自己创业,甚至还要去外乡招工。”吴向阳说。

  在这个开发过4个旅游景区的婺源本地人看来,乡村旅游改变了村民的一些观念,“从前只守着农田的村民可能会发现,种地不是唯一出路,除了到公司上班,还可以有一门自己的生意”。

  小康生活的路要一步一步走

  乡村旅游的东风也吹到了上饶市弋阳县江廖肖村郑献民的家门口,村旁龟峰景区的扩容,让他的民宿生意在2018年顺势而起。

  相比于曹任来,独自经营民宿的郑献民要更多琢磨自己的生意。

  这个曾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明白:致富路上,要靠政策,更要靠个人的用心与努力。他在2015年完成了第一次脱贫:通过村集体的土地流转,拿到了十几万元。“但钱很快就用完了”,这笔钱用在了新家装修上。这之后,龟峰景区的新大门搬到了江廖肖村附近,郑献民的民宿在2018年顺势开业。用扶贫款修整的新家里,11间客房以每间不到200元的价格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

  “接触到全国不少地方的客人,比较远的来自哈尔滨,会嫌被子潮。”两年来,郑献民和房客交朋友,提前做功课,“查查客人家乡的特色,有话题可聊”。

  在扶贫干部眼里,郑献民热情又细心,在村里第一批创业开民宿的人里,“最先找到了门路”。生意好的2019年,郑献民赚了十来万元。有新客的日子里,他早上6点多就骑上摩托车,载客人到景区,帮买门票,免费当导游。一些常来往的客人和他成了朋友,“原来分食饭菜,后来会一起吃”。郑献民感谢这些朋友,今年受疫情影响的日子,正是他们撑起了生意。

【责任编辑:李立红 惠滢 郝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