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17
04:18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

武汉同济医院:“尖刀连”决战新冠肺炎重症高地

作者:蔡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你活过来了!活过来了!”

  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武汉青年医生周宁依然清晰记得为患者程春生成功脱下ECMO(体外膜肺氧合)那一刻自己的欢呼,还有程春生噙满泪水的双眼。

  2月27日,程春生成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中重获新生第一人。这背后,是同济医院在探索危重症病人救治新模式下与援鄂国家医疗队的并肩作战,是包括心内科副教授周宁在内9个学科10名医生17名护士456个小时与死神的生死搏斗。

  在庚子年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同济医院主动请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33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

  新冠肺炎危重症有多险?有专家这样形容——可能一咳嗽,肺就“破”了。危重症患者救治有多难?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随时可能引发炎症风暴。

  “作为国家队,大疫当前必须主动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说,“找准方向、蹚出路子,打出抗击病魔的组合拳,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同济医院由气管插管、护肾、护心、护肝、护脑、中医药、气切等多支小分队组成的“特战尖刀连”,与来自全国的40支援鄂医疗队、5000余名精兵强将并肩战疫,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与时间赛跑,形成了“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探索出治疗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同济经验。

  来自5家医院的18名麻醉医生迅速集结,组成了第一支混编“插管敢死队”。“插管敢死队”是“尖刀连”里的第一把“尖刀”。插管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当麻醉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操作时,患者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病毒气溶胶。

  插管队队长、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疗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万里说,大家不是不知道武汉有医护人员感染,“但我们不上,谁上?”

  一次,一位危重症患者突发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只有40%,麻醉科医生王晶晶迅速赶到病房,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气管插管。在呼吸机支持治疗下,患者的心率回来了,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到90%,“一个鲜活的生命成功挽救了回来”。

  新冠病毒不仅攻击肺部,还会诱发炎症风暴,攻击心肌细胞,甚至引起暴发性心肌炎、心脏猝死。护心小分队化身防“暴”精英,针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积极给予提前干预。

  2月5日,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树生接管了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监护(ICU)病区。42岁的刘先生持续发烧9天,生命已危在旦夕。李树生说:“用一切可以用的治疗方法,承担风险,我们必须搏一把,上ECMO!”3月10日,刘先生顺利脱下ECMO,接着又脱离了呼吸机。当时,他是湖北省成功脱下ECMO的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

  重症救治需要精准管理。比如,ECMO运转期间,仪器各项指数与患者的身体状况环环相扣又相互影响,需要24小时不间断守护,根据监测数值随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应对各种不可预料的突发状况,任何细节都关乎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济医院的护心护理团队一共7人轮班守一个ECMO患者,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观察机器流量和转数、氧气瓶够不够,及对卧床病人进行下肢康复锻炼。机器一报警,“大家的心都会一阵发紧”。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护士长熊杰,从1月27日该院区开始接收患者,到6月5日病区关闭,一直坚守在一线。熊杰介绍,像程春生这样的危重症患者,上ECMO的同时,还进行着血液透析。患者做一次连续血液净化的时间是8至10小时,需要两名护士轮班守在旁边,每小时检测的数据达数十种。

  中医药小分队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贡献了中医经验和智慧;气切小分队成为帮助危重症患者脱离有创呼吸机支持的最后一张王牌;阻断炎症风暴,护肾队通过血液净化累计治疗371人次,累计治疗时间3900小时……在同济医院战时医务处的集中管理下,多学科合作,每一支小分队都在不同的领域作出贡献。

  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通知,要求推广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经验。

  对周宁医生来说,“决战重症高地的同济经验”背后的意义更加具体:一直保持联系的程春生恢复得很好,早已在工地上干活,再次扛起了一个家庭的责任和希望。

 

【责任编辑:郝帅 李立红 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