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11
06:20

甘肃武威:产业发展助移民新村走上致富路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马富春 任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扫一扫 看视频

  李应川家是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学富民新村的“网红”农户。2018年,他从世代居住的祁连山区搬到新修的移民新村。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地考察时曾到李应川家。回忆起那时的场景,李应川依然喜不自禁。他指着家里客厅挂着的和总书记的合影说:“总书记说了,真不错,搬进了新房。”

  去年年底,李应川在外打工的儿子李建平回来了,这次他决定留下来,“准备在家建大棚、养羊,帮爸爸成立合作社,做出自己的产业来”。

  古浪县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李应川一家6口人曾经居住的横梁乡位于古浪县南部干旱贫困山区。2012年,古浪县开始大规模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富民新村就是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的一个点。

  2018年富民新村竣工后,李应川一家花了2.5万元,加上政府补贴和易地扶贫搬迁长期住房贷款,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最近还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李家至今保留着山上老房子的照片:黄泥墙、土坯房。和现在的瓦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搬出祁连山时,李建平并不在家。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李建平读完初中就辗转于新疆、江苏和山东青岛等地打工,每年仅过年时回家。去年回家探亲时,李建平第一次走进自己的新家,“回到家才真实感受到,房子太好了,我太高兴了”。

  虽然对祖祖辈辈生活过的老房子仍有留恋,但为了摆脱贫困,也为了下一代的学习生活,他们觉得“一定要搬下来”。李建平告诉记者:“以前下山难,车也少,稍不注意就会错过班车,现在不仅有多趟班车,还有了公交车;以前吃水要自己去挑,现在都是自来水,洗衣服、做饭都方便了很多。”

  这两年,李家实现了“拍照自由”:有李应川老两口在新家院子里的合影,有大儿子一家的合影、兄弟俩的合影,还有艺术照。“合影、拍照很简单,只要碰到照相馆,就能去拍照留念一下。”李建平说。

  李家的变化是富民新村1379户村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

  如今,村里家家户户住上宽敞整洁的房子,户户通自来水,道路全部硬化,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上幼儿园、读小学,6所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村医6名,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齐全。在全村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后,今年2月,富民新村还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如何确保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介绍说,村里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积极发展日光温室产业和养殖业,如今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重点种植西红柿、辣椒和火龙果等,棚均收入达两万元左右;建成养殖暖棚2199座,羊存栏2.58万只、牛2000头等。

  “以前家里种了7亩多旱地,靠天吃饭”。去年下半年,李应川共用3.8万元贴息贷款以及7.78万元补贴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和一个养殖大棚。如今,这两个“小康棚”开始给家里带来丰厚的收益。

  这也让李建平觉得,“既能在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父母,帮家里打理大棚的同时还发展了自己的产业。”一年间,和他一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返乡搞事业的多了起来。

  乘着古浪县推出“贷母还羔”政策的东风,李建平在父亲的带领下,不仅在日光温室里种植西红柿,还做起了“羊倌”:在村里免费领了20只羊,自己又买了20只,“养羊的规模越大,效益越好”。以前打工时包住宿,花销少,一个月赚5000元能省下近4000元。“但那毕竟是在外地,在家更有奔头”。今年下半年,李建平计划协助父亲筹建农牧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一步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的富民新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发展。

  张延堂说:“村里在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只要我们肯努力,产业发展一定能带大家走向致富路。”

  据介绍,今年由古浪县扶贫开发公司投资5.5亿元建设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示范基地,计划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1000座,预计10月底建成投产后,产品将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亚地区;由陕西海升集团投资4.3亿元新建的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产业项目,规划新建12万平方米智能果蔬综合型玻璃温室,计划10月底建成投运,全年可生产串收番茄2700吨、培育优质蔬菜种苗1800万株,预计可实现产值1.32亿元,将带动周边400名贫困群众实现务工就业、稳定增收。

  

【责任编辑:高山 王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