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9/11
06:10

“小巷管家”心里装着百姓日常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较量中,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组成了阻止疫情快速蔓延的第一道防线。在封闭管理的特殊情况下,他们甚至是连接居民与外界的唯一桥梁。

  千千万万名社区工作者或许是你我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这场战“疫”中他们是英雄。

  年轻亦是力量,他们在抗疫中成长

  33岁的程子夏是北京市西城区广外街道乐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2009年,北京市实施大学生社工计划的第一年,程子夏就投身社区工作。那时候,这个日语专业毕业的姑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还只是“基层感觉挺有意思的”。

  今年的疫情是她11年工作生涯里最大的考验。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与乐城社区一墙之隔的天陶红莲市场发生疫情。

  这里是社区居民常去买菜的地方,大家人心惶惶,小区又面临封闭。摸底排查、核酸检测、封闭管理、居家观察、服务保障、落实消杀……繁重的工作任务几乎是一瞬间砸在了社区干部的头上。

  乐城社区将近6000常住人口,高密度地集中在6栋楼里,一栋楼就有320余户。居民的疑问、担忧以及各种各样的需求也都抛向了社区。老人要开特殊的药,长期滞留国外的居民有重要物品要找……

  整整36小时,程子夏不眠不休,完成了社区两轮4次2.6万人次的排查,以及44户去过新发地、1192户去过天陶红莲市场居民的信息摸排登记。

  经过这次疫情,程子夏觉得自己“心态越来越好”。作为乐城社区最年轻的工作人员之一,面对个别居民的不解甚至时有的责备,她都能冷静应对。“我对这份工作有感情了。”她说,“虽然有的居民会抱怨,但是那是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社区在最基层,哪怕给一个家庭解决一个问题,对他们家来说都是大问题。”

  11年,她从一个对社区工作了解不多的小姑娘,变成了在关键时刻保卫社区安全的“领头雁”。

  这不仅是一份工作。疫情期间,她看着社区里年迈的党员夫妇做志愿者,守好小区大门,测温登记,一刻不松懈,她也听到居民跟她真心表达感谢,这些都是她工作的动力。程子夏笑着说:“听到居民说谢谢,感觉还挺好的。”

  这半年多来,程子夏两个年幼的孩子待在家里,经常见不到妈妈。家人也习惯她接了电话就离家的日常。这也是疫情防控社区战线上,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的一个缩影。

  33岁的苗苗是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大学毕业后就扎根社区工作。“做好社区工作,依靠的是大家的力量。”

  她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带着社工冲到了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这是一片拥有2300多户居民的老社区,居民楼都是没有电梯的老房子,苗苗和社工就这样上上下下地爬楼梯,挨家挨户地核实住户信息,“两天时间,我们跑了3轮”。

  社区里有1/3居民是老年人,当时社区食堂停了,苗苗和年轻的社工就把他们当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想吃什么,就帮忙买回来。王大爷因病长期卧床,需要定期买药,但他的孩子实在忙过不来,向苗苗求助。当时,王大爷把身份证、医保卡和厚厚的现金,都塞到苗苗手里,“我觉得那是老百姓对我们社区工作者的信任”。

  疫情期间,苗苗的奶奶在老家因病去世了,父母怕她担心,直到办完后事才告诉她。苗苗在社区执勤时,忍不住默默流泪,随后收到了很多居民发来的微信鼓励她,原来那些隔离在家的居民关心着自己,“那一刻特别温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

  听说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的回信中,肯定了广大社区工作者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苗苗很激动,“很多人说我们是‘平凡的英雄’”。

  把老百姓时刻装在心里

  在武汉市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杜云看来,社区工作者就是站在抗疫防线上的“守门人”。

  她所在的社区里有3800多户5000多位居民,杜云就是这些老百姓的“主心骨”。从疫情暴发到武汉“解封”,杜云竭尽全力做的就是一件事——“防”。起初是防止居民因为恐慌一股脑地往医院冲,然后是防外面的病毒输入社区,“现在一切都平静了,我开始防止居民精神上空虚,搞各种活动丰富大家的生活”。

  老百姓听她的,因为正是这位30多岁的“小巷管家”带着大家走出疫情之初的阴霾,这里成为汉阳区116个社区中发热病人数量最少、发热病人康复率最高、防疫工作成效最显著的社区之一。

  杜云的经验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把老百姓时刻装在心里。“你要时刻想着他们需要什么,要在他们提出需求之前就提前替他们想到。”她说。

  揣着这份责任心,在疫情暴发初期,杜云凭借着自己八九年之前的医务工作经验,逐个劝说社区的居民,“不要有一点不舒服就急着往医院跑”。当时,武汉大大小小的医院人满为患,恐慌的情绪在人群中弥漫,确诊、疑似以及普通患者和家属,都挤在医院狭小的空间里,“交叉感染的风险非常大”。

  杜云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以最快的速度逐户摸排出社区里有11名发热居民,根据自己做全科医生的经验先给这些居民初步诊断、帮他们买药,告诉他们先自行在家吃药、隔离、休息。有的居民指着她的鼻子问:“我在家出了问题,你能负责吗?”杜云不急不躁地回答:“我会24小时关注你的情况,有任何情况都可以跟我说,一旦出现危险我亲自送你去医院。”

  她还把辖区的医务工作者拉进居民微信群,请他们有空帮忙看看居民提出的问题;还邀请了一位心理咨询师进群,帮助大家缓解焦虑情绪。

  就这样,这11名发热病人在家里通过休息和服药,体温都逐步恢复了正常,而因为整个小区防控工作开展得早,特别是居民个人防护意识较强,整个小区很快成为“无疫情社区”。杜云算了一下,当初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让发热患者在家隔离,那么按照小区人员密度和基数,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感染。

  很少有人知道,杜云和她的同事付出了多少汗水。其中有3个90后姑娘,每天搜集居民要采购的药单,骑着电动车到处去买药。当时药品短缺,她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武汉三镇挨个药店地跑。有几次,杜云在深夜见到她们刚刚骑着已经没电的电动车买药回来,又蹲在地上按编号分拣药品,“一蹲又是两三个小时”。

  “她们年轻有冲劲,同时还有技术、有办法。”杜云说,5000多人的社区要做到逐户清点,必须依赖信息化手段,“我们依靠线上线下结合,没有漏掉一个人。”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他们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人

  从农历新年伊始至今,周晖没有度过一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今年43岁的周晖是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街道茉莉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茉莉社区常住人口约7000人,有2168户居民,共16个网格,其中包括94个底商和1栋商务楼宇。由于地处南五环地铁四号线高米店北站,地铁站和小区地下车库连通,交通便利,这里外来人口占55%,非京籍业主多,出租房也多。

  因为这个特点,从年初国内疫情暴发阶段,茉莉社区就面临很大的防控压力。大年初一,深夜两点刚值完班回家的周晖,不到8点又赶往社区——茉莉社区发现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听到这个消息时,周晖心里咯噔一下。前一天晚上下班后,她还在看关于武汉地区疫情相关的短视频,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密接’呢。”周晖说,“但是弄清楚情况我反而不怕了,作为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我不能先恐慌畏惧。”

  3天内,周晖带着同事每天从早到晚打电话,摸清了居民复杂的情况。在那个阶段,茉莉社区的15个工作人员要服务居家观察的387人。不过,周晖觉得,不仅要埋头做事,更要讲究方法,于是出台了更为科学的社区管理方案。

  周晖的手机24小时开着,一个月能花出近千元话费,社区的居民发烧了或者心里慌了,都会跟周晖“煲电话粥”,最长一次1个多小时。至今,周晖都保持着随时待命的状态。最晚一次深夜1点多,还有人给周晖打电话咨询问题。

  过年的饺子周晖一个也没吃上。这半年多,她一顿完整的饭都没跟年逾古稀的父母吃过,也没时间见儿子。有时,周晖只能隔着一两米看几眼爸妈,听着他们的叮嘱,周晖忍着眼泪,赶紧回单位,一路上哭得像个孩子。

  但是留给她释放情绪的机会不多。从年初一路走来,周晖忙完防疫忙复工复产,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

  新发地疫情来袭,高米店街道出现了确诊病例,尤其一家名为“老杨烧烤”的餐馆出现了聚集性疫情。餐馆距离茉莉社区的西侧直线距离200米,是社区居民常去吃饭购物的区域。周晖依靠年初开始建立的工作方法,从容应对,一天半时间,就和同事们迅速完成全部摸底工作,还在10余天内组织社区居民做了集中核酸检测。她开玩笑说:“这强度,机器人都得快没电了。”

  社区里的年轻同事,都保持着高度饱满的工作状态。周晖说,最忙时他们长期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是第二天大家出现在社区时,还是“满血复活”的状态。

  周晖没抱怨过。她觉得这很正常,“每个社区书记都是这样的”。

  而正是千千万万个程子夏、苗苗、杜云、周晖,看上去微不足道的社区干部,打通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让苗苗觉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扎根社区,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他们守在老百姓身边,倾听大家的苦闷、欢笑,为大家跑腿、解忧,在政府与民众心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中,苗苗曾作为基层社区代表登上彩车,在天安门广场前接受检阅。今年9月8日,她去北京参加表彰大会,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时,她激动得眼含热泪,“经历了如此磨难,如今一切如常,生在这样的国家,特别幸福”。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

【责任编辑:刘向阳 王一迪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