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8/07
06:01

新时代的青联学联

李蕉:传递价值观靠活生生的人

作者:陈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能把‘伟大’讲浅了,不能把‘历史’读浅了。”

  “知来龙、知去脉,是这门思政课的教学核心。”

  接受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金句频出。从事思政课教育11年,长发剪短,岁月增长,但她清澈灵动的眼神、课堂上魔性悦耳的笑声,依旧没变。

  相继取得经济学学士、新闻学硕士、法学博士、哲学系博士后,这位擅长跨界的年轻教师于2009年任教,2016年开始探索“翻转课堂”改革,被学生称为“蕉爷”。

  两年前,李蕉拿下第四届全国青教赛一等奖,今年又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作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她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至今仍是清华学生最想选、也最难选到的课程之一。

  在李蕉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朗读者”,面对昏昏欲睡的学生。教师变成了一滴水、一朵云,渗透进课堂的土壤,滋养出一种生态,培养学生的思考力、逻辑力、理论穿透力,交织出“人课合一”的气场。

  这或许是39岁的李蕉教好思政课的秘诀。

  “我的课堂就像兴趣爱好小组,每周聚一次,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下课分头继续学习。我的学生不会把我当成权威,我所讲的,只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拐杖,帮助他们去爬山。”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生郭壮第一次上李蕉的课,就被“圈粉”了:“本科时也上过党史课,都是四平八稳地从建党前后讲起,但李蕉老师能将党史与当今紧密结合,能让历史活过来,让人耳目一新。历史和现实被强烈联系在一起,这才有价值、有意思。”

  那么,历史是如何在课堂照进现实的?

  李蕉解释道:“知来龙,知去脉,是我这门思政课的教学核心。过去的事不是单独存在的,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往哪走。”

  此前,学生学到的历史可能是散点,而李蕉认为,历史课其实是一个人思想的导航仪。历史学好了,导航坐标系的精度就提升了。

  李蕉的学生有200多人,他们来自各个系,彼此间是互不认识的松散结构。她做党史研究,一直觉得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量十分强大。沿用“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好办法,她把学生分成30个小组,挑选了10位助教,分别下沉到小组。

  “我的助教相当于政委,思想工作是最优先的。学习也是一场战争,我要把200人集合成一个个战斗单元,同时10个助教还要联手变成一支部队,形散神不散。”

  怎么激活小组?李蕉笑着说,老的原理来自于“比学赶帮超”,现实版本就叫“微信跑步圈”。一个人做缺乏动力,那就请“吃瓜群众”来督促。助教就是团队的任务进度条、啦啦队和夸夸群群主,送上陪伴和鼓励。

  但助教最特别的武器是发现个性、弘扬个性。“一个好的集体,不能所有士兵都长得一样。一个有战斗力的单元,一定具有内部的多样性,1+1要大于2。这叫保留个性,熔铸共性”。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歆怡告诉记者:“作为李老师的助教,这门课和这群人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我会对一个集合不同社会视角的书单越读越有兴趣,我还学会了写剧本、做剪辑……我们彼此都是互促者和共勉者,这是我最感动和热爱这门课的地方。”

  在课堂上,李蕉也会碰到学生提出尖锐敏感的问题,如何回应?她对此的态度非常鲜明——

  第一,不能够回避。比如我们党也曾在历史上遇到一些挫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答案。中国道路是靠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出来的。曾经的争论,根源都在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层思考。

  第二,要辩证地思考。失败乃成功之母,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来自于对上一阶段经验教训的及时总结。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依旧面临复杂的挑战,所以我们更需要吸取历史的智慧,更需要辩证地分析。

  党的成熟发展,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道路的曲折探索,所以李蕉的思政课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上、下两篇,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来凸显党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常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是她与学生更多地在探讨胜利因何而来?其实是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经受了所有磨难,才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只有激发学生自己去探寻这条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党的伟大。

  所以,李蕉讲党史课,讲党的伟大,强调先要深刻理解“伟大”两个字。

  “伟大不是来自于成功,不只是因为他骨血里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而是因为一次次经受了时代的重大挑战、历史的复杂考验,能够正视每一次困难,凭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进行深刻地自我革新甚至自我革命,这才是伟大的。如果让学生把‘伟大’两个字单纯理解为一门成功学,看成是历史的功劳簿,那样的‘伟大’太空洞了,是个不真实的神话。”

  如今,教育部招生改革工作“2020年强基计划”正在开展,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李蕉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仅需要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还需要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青年接续。”

  李蕉的研究生郭壮则告诉记者,毕业后可能也会从事思政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刘向阳 见习编辑 王一迪 李怡    流程编辑:侯歆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