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6/30
05:05

航天“老将”辛红卫:离火箭最近,却从未在现场看过发射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随着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入轨,长三甲系列金牌火箭以100%的成功率,为北斗组网发射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起,金牌火箭背后这支发射队伍已经陪北斗走过了20年。

  这其中,有一位名叫辛红卫的航天“老将”,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火箭发射队一名队员,陪伴北斗工程20年44次发射,参与其中20多次北斗发射,却从未在现场看过发射。在收官之星任务成功之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他。

  辛红卫不仅参加了这次北斗收官发射,还参加过2000年长三甲遥五火箭发射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是发射队里为数不多的第一次、最后一次北斗发射都在现场的人。

  他担任的是外场检验岗,从零部件进入总装厂起到发射前,辛红卫都要保证它们完好无损,包括在运输、装卸等过程,不受损坏。

  “这个岗位其实不难,但是环节多、周期长,必须万分细心,几十年如一日。”辛红卫告诉记者。

  随着高密度发射成为常态,辛红卫出差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辛红卫都是在发射场度过的,在发射场工作期间,他还迎来了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比如儿子出生,让他实现身份的转变。

  火箭发射时,辛红卫就在距离火箭150米的地方,是离火箭最近的人,但他却说,自己从来没有在现场看到过发射。

  在发射前15分钟以前,辛红卫都要在备件间待命,一旦火箭出现问题,需要抢险,他不仅要提供抢险装备,还得往上冲。

  而临近发射前的15分钟,他才能从岗位上撤离,是最后一批撤离现场的人。等他撤离出来,已经来不及转移到场外,只能就近躲避到距离发射塔架150米的掩体下。

  “我们有时候躲在山上的掩体,有时候躲在地底下,能感受到火箭发射时的强烈震动,也能在直播屏幕上看到发射实况,但就是从来没有在现场看到过火箭起飞。”辛红卫说。

  “20年的时间,不仅人在成长,长三甲系列火箭也在不断成长。”辛红卫告诉记者,就拿外场检验来说,2000年,一发火箭要40多个人70多天,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现在20多人20多天就完成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删繁就简、串行变并行,工作流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优化。他说,各项要求也在不断细化,最早的时候,他们检验主要“用眼睛看”“用笔记录”,现在入厂的每一个插头、每一根电缆,都必须拍照存档,进一步督促他们把好质量关。

  回忆第一次参加北斗任务,辛红卫说,那时候的他才34岁,一晃20年过去,现在都成老师傅了。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但想到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到发射任务的成败,他不敢松懈。

  辛红卫没有带徒弟,但如果看到年轻的同事在工作时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还是会主动提醒。他常常用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激励自己,也激励身边的年轻人。

  他说:“我们今天的航天事业,是老航天人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这一代航天人,除了要做好手上的工作,还要继续传给下一代,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责任编辑:梁国胜 堵力    流程编辑:侯歆钰】

吴倩:大武汉里的小夜曲 | 我和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7-01 09:00:00

《摇篮曲》,在梦中带你回到那片黑土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30 09:00:00

《茉莉花》: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6 09:00:00

求职路上屡碰壁,听杨颖分享如何克服就业焦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5 09:30:00

海陆说郑州,你的驿站 我的家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4 09:00:00

一首《人间西湖》,领略“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3 09:00:00

听于朦胧唱《梦里的她》,感受多彩新疆的魅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19 09:00:00

太空视角看“日环食”!中国卫星拍下这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6-22 14: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