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5/23
08:06

赤字率历史性突破3%

两万亿能否托起基本民生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3.6%以上的赤字率,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共2万亿元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直达市县基层。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的。有人说,中央财政把“家底”都给了地方。

  无论是赤字率突破3%还是发行特别国债都极不寻常,前者在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后者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只有过两次。总理说,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而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凸显,稳就业保民生成了政府工作的优先项。

  政府工作报告写道: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而这都是为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最大限度下沉财力

  赤字率是否要突破3%,学界争论了很久。此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以《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赤字标准作为参考: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即是所谓的“国际安全线”。

  此次中国设定的赤字率目标是3.6%,比2019年提高了0.8个点,新释放资金1万亿元,这个规模在业内很多人看来“既积极又稳妥”。

  坐在电脑前听报告的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有些“得意”,这和他此前预测的规模差不多。他认为,今年整个经济社会工作“稳字当头”,因此不可缺少必要的逆周期调节措施,而且要有力度。

  “但是强刺激也不行。”施正文说,搞大水漫灌一定会有后遗症,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保障基本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但同时要兼顾财政的可持续性,债务规模过高会影响此后政府的施策。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这次新增的债务资金将全部用于地方,这将大大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大规模减税降费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明显,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超过2.3万亿元,全国税收收入同比增长仅1%。

  而今年受到疫情冲击,基层承压更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去年以来,不少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有的市县财政收入降幅甚至超过了50%。

  据财政部测算,今年地方财政将减收8000-9000亿元,但大量的刚性支出减不了,如抗击疫情、救助企业和贫困家庭等,一些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面临较大的压力。最大限度下沉财力,才能有效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

  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资金直达市县基层其实就是直达民生。在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强调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财政资金一般有两个使用方向:政府投资和公共福利。过去,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我国的财政资金多数用于投资,而现在,决策者的理念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民生领域的就业举例,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是排头兵。刘尚希说,就业不仅是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的条件,更关系到内需能否扩大,消费信心能否增强,政府主动促进就业,经济增长也就有了基础。

  “过去总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去看就业,经济增长好像是前提条件,没有增长就没有就业。其实可以反过来说,促进就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促进增长。”刘尚希强调。

  把钱交给地方也更利于精准施策,各个地方的发展情况千差万别,受疫情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拿保市场主体举例,如何判断哪类市场主体要保、保哪家、怎么保各地都有差别,中央和地方也存在信息差,对市场大水漫灌是行不通的,交给基层则更有针对性也更精准。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说,中央配资金给地方,地方一定要负起责任来,一定要有定制化的方案,这样才能真正把保民生、保市场主体落到实处。

  他还说,两万亿元的资金毕竟有限,政府要稳经济关键还是要处理好这笔资金的乘数放大效应,要有好的机制去带动社会资本一起发力,“尽可能一个钱不是顶一个钱用,而是一个钱顶好几个钱用。”

  “节用裕民”,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财政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节流下的资金要用于“放水养鱼”,要强化公共财政属性,确保每一分资金都用在民生上。施正文说,总理作报告时有句话让他很有感触——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定要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责任编辑:王钟的 潘圆    流程编辑:侯歆钰】

空中24小时

2020-05-21 11:53:55

可可西里,海拨4479米的青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5-20 14:27:57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丈量乡村图景

中国青年报微博2020-05-19 14:51:10

穿越千年 让古琴“活”在当下

中国青年报2020-05-15 05:10:39

《花繁叶茂》央一黄金档开播 看乡村脱贫奋斗百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5-12 17:59:56

我们不知道的宋仁宗和他的时代

中国青年报2020-05-11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