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中央主管 中国青年报社主办
新闻频道>>中国青年报新闻
2020
05/20
02:50

难忘浦东第一栋“人才楼”

作者:谈永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2020年是改革开放前沿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1990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是一位浦东开发者的来稿,作者对浦东第一栋“人才楼”的回忆,反映了“浦东大开发”的火热。

-------------------------- 

   上海浦东新区杨家弄路上有栋四层旧式楼房,看起来普普通通,其实是浦东开发初期的第一栋“人才楼”。如今,虽然它早已物是人非,但我每每路过那里,自然就勾起26年前发生在这栋“人才楼”里无比温馨的故事。

  1994年初,作为人才引进,我从安徽淮北调入浦东新区人才交流中心工作,不久妻子、女儿落户上海,三口之家住进刚“诞生”的“人才楼”。

  说是“人才楼”,其实是海军某部队驻浦东基地的老式营房,经简单改造,临时提供给浦东新区从全国各地引进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各类人才等居住。

  尽管“人才楼”地处偏僻,条件简陋,但我怀着建设浦东的满腔激情,与青年一起以苦为乐,遵循邓小平同志“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讲话精神,艰苦创业,拼命工作。不久,我被借调到位于浦东大道141号的新区组织部组织处,那时的2号楼像一座“前线指挥部”,楼上楼下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开发浦东的氛围,随手抓一把空气,都充满着炽热的勃勃朝气。我和大家一样,处于每天“白加黑”每周“5+2”的工作状态。

  然而,每当我晚上下班回到“人才楼”后,那里也是灯火通明,一群“邻居”们像浦东大道141号的干部一样依然在忘我地工作着。

  我们都是“夜猫子”。不过,楼下301室的日光灯熄得最迟。那是因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博士生刘毛伢被新区司法局录用后,面对浦东“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一心想干一番事业,常常自我加压搞调研,晚上奋笔疾书,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也许是职业使然,我和刘博士有一种默契感,稍有点空就聚在一起,跳出工作聊“新闻”,议论风生谈国是,憧憬着浦东美好的未来。有时,我们还转换“频道”,即兴赋诗,其乐融融。一番相聚,我们备感轻松,心理压力也随之释放。

  有趣的是,“人才楼”里402室的日光灯亮得最早。原来,从安徽引进浦东的焦老师每天5点半就得带着女儿走出门,步行15分钟,再赶坐和换乘公交车去潍坊中学上课。而她的丈夫任工程师,是马钢计算机公司的高工,夫妻俩在当地颇有成就,且在那里有两套住房。但她俩抵挡不住浦东的“诱惑”,放弃一切,三上浦东应聘,终于如愿以偿。一家三口挤住在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房间,无奈,一张桌子只能三人轮用:晚上7时至10时,先由焦老师撰写教案、批改作业,女儿做功课。10时以后便是任工的“天下”,查资料,搞研究,忙得不亦乐乎。

  “人才楼”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楼里以年轻的单身汉为主,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孤身从各地来到浦东,面对艰苦的环境,虽然彼此陌生,但互相帮助,爱意融融。楼顶是个大露台,也是晾晒衣被的地方,一旦遭遇天气“变脸”,总会有人悄悄地收拾衣被,放入屋内,让大家来“认领”。我和焦老师家的洗衣机,单身汉可以随时借用。毕业于英语系的小李,义务辅导邻居孩子学英语。楼里谁有个头疼脑热的,曾学过医疗护理的小林则提着保健箱送医上门。来自河北的王万鹏,遇到楼里有搬家的,无论是搬进来还是搬出去,不用招呼,他总会出现在现场,不声不响地帮人搬运家具,被大家誉为“活雷锋”。每逢周末,小伙子和姑娘们便开始热闹起来,自发相约,或去唱歌跳舞, 或去浦西游玩,“回家”后欢快的笑声回荡在夜空。

  不过,“人才楼”没有管道煤气,加上电压不足,时常停电,每家每户的电炉无法使用,一日三餐成了新的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难”则思变,开始用煤油炉做饭。于是,点火做饭之际,“人才楼”里就会响起锅碗瓢勺“进行曲”,一时间烟雾升腾,煤油味呛得人眼睛流泪、鼻孔流涕,好在一锅锅米饭、一道道美味佳肴照样“新鲜出炉”。我当时忙于调研,一时找不到买煤油炉的地方,急得焦头烂额。与我一个办公室的陈红老大姐得知后,火速从川沙老家带了一个煤油炉给我使用。她的善举如“雪中送炭”,让我初来乍到浦东的“新移民”,再一次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人才楼”里出人才。经过浦东开发建设的锤炼,如今,曾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有的是专职律师,有的已成为某个领域和部门的专业人才,他们依旧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筑梦追梦,奋战在浦东创新创业的热土上。

  艰苦、欢乐而温暖的“人才楼”,让我度过了参与浦东大开发、大建设的美好时光,也让我收获了一笔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我终身铭记和珍惜!

  如今,浦东陆家嘴、临港新城、张江等开发区都拥有人才楼(人才公寓),且硬件设施比过去上了几个档次。浦东人才楼的变化,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一个缩影,也折射出浦东发展的巨变。

  (作者系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张国    流程编辑:贾志强】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丈量乡村图景

中国青年报微博2020-05-19 14:51:10

穿越千年 让古琴“活”在当下

中国青年报2020-05-15 05:10:39

《花繁叶茂》央一黄金档开播 看乡村脱贫奋斗百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5-12 17:59:56

我们不知道的宋仁宗和他的时代

中国青年报2020-05-11 20:11:14

分享历史残片之美

新华网2020-05-09 11:47:16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生命和解 | 张雨剑为你解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05-08 12: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