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两会特别报道 >
带着AI上两会 >
视频
- 相关推荐
星辰大海 | 盘点近10年广为流传的“科学”流言 你中招了几条
2025-01-01 作者: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二维码很快会被用完?这些在网络上流传的所谓“科学道理”,你是否还在深信不疑呢?
近日,“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活动”在京举行,多位专家为公众梳理并“粉碎”过去10年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十大“科学”流言,帮助公众明辨是非。
采集孩子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就能用基因技术分析其智商、情商等指标,评判孩子未来能否成才?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医师赵秀英看来,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来听听记者对她的采访。
用保鲜膜包裹食物加热会致癌?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研究员张梅看来,这一说法也不科学。具体怎么回事?记者采访了张梅。
那么,PVC保鲜膜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张梅介绍,目前的研究显示,DEHP对动物生殖和发育的潜在影响有限,这些研究多是在远高于日常生活中暴露量的情况下进行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DEHP浓度通常远低于导致健康问题的剂量。因此,只要DEHP的使用符合相关要求,合理使用就不用过度担忧。
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5G辐射会比4G要大?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肯定是添加了更多的防腐剂?
这些“科学”流言为何大行其道?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说,相比谣言,“科学”流言的产生一般指非主观故意,大多受限于传播人的知识和时空,经常披着科学的外衣反映社会的一些痛点和痒点,这就需要专业人士为人们揭开流言背后隐藏的真相。
或许,只有敬畏科学与常识,才能远离科学流言的蛊惑。
中国青年报社 出品
记者:邱晨辉
编辑:梁国胜 原春琳
剪辑:吕韦谦(实习生)
数智主播生成:邱晨辉
部分图片视频素材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