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没一句台词却出圈了,《只此青绿》如何戳中人心丨追影

作者:安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10月20日

电影《只此青绿》海报

今年国庆档,一部类型“小众”、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的电影吸引了不少关注。

这便是改编自同名舞蹈诗剧的电影《只此青绿》。过去三年,舞剧《只此青绿》是剧场最热门演出之一,总是“一票难求”。此次电影版由舞剧原班人马领衔主演,采用更适配电影演绎的艺术语言,让这个国民IP在大银幕上得到绚烂“展卷”,累计综合票房超4600万元。

电影和戏剧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在艺术史上有着悠久传统。一般认为,我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就是拍摄京剧传统剧目《定军山》的“戏剧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扮演黄忠的演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谭鑫培。《哈姆雷特》《剧院魅影》《雷雨》等中外经典戏剧,都有过被改编成电影的案例。

随着电影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对戏剧的改编日益贴合电影艺术规律,而不再是对原版的简单“复制粘贴”。尤其是在现代电影摄制技术加持下,电影在场景呈现、人物塑造等方面更加灵活。脱胎于舞剧的《只此青绿》,能否在大银幕上独立存在,在视觉呈现、叙事重点、细节表达等方面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观感,是检验这次“跨媒介”挑战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

《只此青绿》故事灵感源于宋代传世名画、典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它讲述了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潜心钻研,走入北宋少年画家希孟的内心,目睹了他呕心沥血忘我创作,与无数劳动者携手,历尽千辛万苦创作出传世画卷的历程。

在大银幕上,观众会“高清无死角”地捕捉到北宋少年画家希孟、现代展卷人等角色每一个细微的神情。《只此青绿》舞剧原班人马也扛住了“电影级演技”的严苛考验,除了动人曼妙的舞姿,他们面部神态表达相当到位。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称赞的片中“翰林院”情节,描绘了鬓角簪鲜花的翰林院先生和少年画师们明媚、活泼的群像,让人仿佛亲眼看见希孟的欢颜。

除了走进希孟内心,电影《只此青绿》还将观众目光引到一群“匠人”身上。任何一幅名画,背后远远不止一人,需要有人磨石,有人制笔,有人制墨,有人织绢……这些匠人的面孔都在大银幕上清晰显现,如显微镜般细腻诠释了一幅名画诞生的全过程。电影点出,这些素未谋面、“只在方寸间”无言付出的身影,成为支撑希孟熬过至暗困境的重要力量。

与过去电影业向经典戏剧“取经”不同,如今,戏剧作品开辟短视频、直播“第二现场”,或是转化成线上、院线电影,更多地源于戏剧界的内生动力。除了《只此青绿》,近年来,还有《抗战中的文艺》《永不消逝的电波》《新龙门客栈》等戏剧电影上映。其中,越剧《新龙门客栈》本身改编自1992年同名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现在又被拍摄成电影公映,这种“双重转化”也让人深思传统艺术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关系。

戏剧是舞台艺术,依赖演员的现场演出,演出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分布广泛的电影院,为戏剧文化向大众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有网友评价称,戏剧电影推动了高雅艺术的普及,“让动辄三位数票价、只能在一二线城市大型剧院看到的艺术形式,以两位数的价格和近距离分毫毕现的体验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过,合格的戏剧电影,不应该只是“照搬舞台版”,而要有探索适配“大银幕”表达方式的重塑精神。与此同时,戏剧电影也不能沉迷于现代影像技术,缺乏对戏剧内核的继承,沦为特征薄弱、内涵缺失的“四不像”。

好电影总能在“无声胜有声”的时刻戳中人心,甚至跨越时空和国界,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讲好中国故事有着积极意义。

电影《只此青绿》最后,当《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时,人潮汹涌,展卷人一眼看见了他研究多时的希孟。他们微笑相望这一眼,戳中了影院观众的泪点。这是我们对璀璨传统文化的凝视,也是大银幕赠予观众的温情礼物。


【责任编辑:任冠青】

叶兆言:好的小说让人带着笑含泪读完

中国青年报2024-10-17 23:22:14

为什么偏要去一场“有故事的旅行”

中国青年报2024-10-18 06:44:00

当作家走进网络直播间

中国青年报2024-10-17 23:21:27

二〇二五年旅游商品开发趋势展望

中国青年报2024-10-18 07:45:43

漫展:城市文旅魔法阵

中国青年报2024-10-18 07:46:30

不建古城建水城 清徐文旅如何打出差异化

中国青年报2024-10-17 06:46:57

受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应该什么样

中国青年报2024-10-17 08:01:01

邂逅清徐 为啥“来了就不想走”

中国青年报2024-10-17 07: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