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畔浮生念

作者:四川邻水金鼎实验学校职工 吴宣(24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7月21日





    “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四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者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去岁八月,时逢酷夏,但打工一年的我还是踏上了心心念念的苏州之旅,按《浮生六记》所言虔行,最终登上了盼望已久的沧浪亭,心情顿觉通畅,连长途旅行的那点疲惫都算不得什么。极目四望,四周是当地随处可见的白墙瓦黛,挂花回廊;亭外碧湖幽幽,湖中小荷玉立,无一不透露着属于这座江南水乡的幽雅清旷。

    在亭中静立了片刻,身旁穿梭着不绝如缕的游客,他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是为沈复和芸娘而来呢?没人能告诉我答案,不知怎的,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我知道,沈复笔下“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只是昔日的温馨幻象,无法重现。可此时此刻,立于此地,我仿佛透过了数百年苍茫时光在与他们相望。

    沈复,字三白,祖籍本就是苏州,《浮生六记》是其所写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共有六卷,但后两卷已佚,主要记录了他和妻子陈芸的感情生活以及他自己游荡世间的坎坷经历。我与这本书也算是机缘巧合,记得初中时期,语文课上学到《童趣》这篇课文时,只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可当时读书基本上是囫囵吞枣,哪里能品出什么滋味。后来上了大学,偶然间发现一个很喜欢的读书博主分享了《浮生六记》这本书,闲着无聊,于是买来打发时间,读完了才知道原来《童趣》只是书里面的一个小篇章。当时的我,对于沈复这个男子,并不是特别喜欢,更多觉得沈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男子罢了。作为一介文儒书生,明明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连妻子都保护不了,窝窝囊囊,最终落得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漂泊,无所依靠。在外出借钱时,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将芸安葬。虽有一身才华,却不懂变通与人情世故。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样的人着实不算良配。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在我看来,芸也的确如此,她的可爱在于聪明颖慧。芸所处的时代,奉行的是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时代,但芸却不同。她极喜欢李白的诗词,幼时便能背诵《琵琶行》,在做刺绣活儿的时候,也尝试着慢慢吟咏诗词,作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美的句子。芸的可爱还在于幽默风趣,不拘小节,思想开放。把“茉莉与佛手”比作君子与小人,“狗洞与芥卤乳腐”的言谈,都为其夫妻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甚至芸还女扮男装,和沈复一同去逛庙会;更是留下了“情之所钟,虽丑不嫌”的名言,这份来自300年前的种种浪漫,同样令人艳羡。

    芸最让我欣赏的地方其实是她对生活的热爱。芸4岁丧父,家庭情况也不好,但她从未抱怨退缩。而是在稍大时,便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嫁给沈复后,将夫家也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精致漂亮的梅花盒。在芸娘的身上,我看到了素淡娴雅的真实写照。偏偏造化最是弄人,芸早逝,夫妻二人终是“不得白头”,使人感怀唏嘘。

    时过境迁,如今的我已不再是当初的心境。再翻阅此书时,对于沈复这样的男子,似乎又多了几分的宽容和理解了。夫妻本是伉俪情深,却独留一人,在漫长时光中反复回忆曾经甜蜜的过往,一笔一画,诚挚地记录下自己与芸的琐碎生活之美以及自己的坎坷生平,难怪每每读来总觉得字里行间萦绕着股淡淡的哀愁。书名中的“浮生”又何尝不是他这漂浮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呢?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充满了无限的欢乐美好;可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缥缈,昙花一现,终归是化为天地之间的尘土。如芸娘所喜欢的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可无论境遇多么狼狈,对于生活沈三白仍旧保有着一丝热情,或许,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吧,如此想来沈复也是一个温良之人呐。

    纳兰容若曾写道,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是啊,这样长长久久的爱情怎能让人不向往呢?虽然三白和芸娘的爱情没有完美的结局,但他们的爱情是有温度的、炽热的。记得书中这样写两个人不动声色的深情。七月初七,是民间乞巧的日子,芸娘也张罗了一番。三白就趁着佳节刻了两枚印章,上面写:“愿生生世世为夫妻。”他的那枚是阳刻,芸娘的是阴刻。每当两个人互通书信时,便用这只属于他们夫妻二人的印章进行落款,读来只觉一股浓情跃然心田。

    读《浮生六记》,观沈复与芸娘的日常生活,忽觉岁月淡然,仿佛置身于缠绵画卷,颇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韵味。读《浮生六记》,也容易感慨过往云烟,道千万年光阴也不过尔尔。“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得款款温情,便是极好。沈复说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就且让“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吧!哪怕是镜花水月一场,亦无妨。

    不一会儿,日头就愈发旺盛,空气中盛满了燥热,行人皆是步伐匆匆,我仍旧伫立于此,阳光穿过高大的古树缝隙斑驳地抱在了我身上,忽觉俗虑尘怀,爽然顿释矣。

    

彭明瀚:把海昏侯博物馆建到考古现场去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6:38:08

赢得年轻人的心,为什么是史铁生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7:50:27

建盏为什么和宋代茶文化最般配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8:28:21

“三辞桂冠”的季羡林 中国学问家的典范

中国青年报2024-07-26 09:34:54

直播时代,读书别丢掉自我发现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6 06:05:47

2024贵阳心回山湖音乐节收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5 13:42:04

数字化揭开长城神秘面纱|文化中国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23 08:15:49

文化产业专家:年轻一代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生活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7-12 14: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