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艾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多年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艾玎,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一项建议,被吸纳进了当年的预算报告。
艾玎既是青年科学家,又是高校教师,还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科研和教学之外,她常常组织带领相关医学学科的青年人才开展学术交流。这些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一直是艾玎关注的重点。
她注意到,随着近年来国家在科研经费上持续增加投入,从事科研的优秀青年人才数量也在快速增加。然而,相比于每年快速攀升的申请量,有的青年项目获得的资助率在下降。
针对这个现象,艾玎提出建议,要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可持续科研梯队。根据青年人才的特征和类别,给予差异化的精准支持;加大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力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
在去年全国两会天津代表团讨论时,艾玎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引起大家的热议。“没想到,列席的工作人员中,有的就来自财政部。”她说。
2023年全国两会还没结束,艾玎就收到了财政部的感谢信。信中说,您对《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等提出的意见很有针对性、建设性。财政部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根据您的意见,已在《报告》第26页倒数第4行,增加“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报告》第27页倒数第11行,增加“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
艾玎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这么快就会得到回应”。会后,她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青年科研人才挑大梁的机会更多了,获得的科研基金支持力度更大了;职称、学历和年龄等限制都在逐渐被打破。
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稳步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资助规模,将资助项目数占比保持在45%以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前沿、交叉科学问题研究。文件同时明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的负责人,申报年龄可放宽到40岁,且不设职称、学历限制。
2023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增设了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也就是说,本科生也有机会获得基金项目支持。有专家评价,这种从国家层面遴选出最优秀的本科学生,有基金支持来鼓励其开展创新研究的做法,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此外,优秀博士研究生也有机会自主选题,获得基础研究的基金支持。目前每个项目资助强度为30万元,资助期限为2-3年。
今年全国两会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基础研究科学家座谈会。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表示,2024年,自然科学基金委还将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单设赛道,专门资助最高年龄不超过55周岁、平均年龄不超过50周岁的年轻科研团队,给予其更多挑大梁、担重任的机会,推动其早日脱颖而出。
“青年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科研创新的主力军。”201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执教至今,艾玎见证了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的快速增长。
据科技部统计,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在30多岁。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年轻一代科技人才的职业黄金期恰好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高度契合。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
今年,艾玎继续关注青年人才培养问题,观察的问题较去年更为具体,建议包括增设“康复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在京津冀三地医联体协同健康发展中关注青年医护人才培养和流动等问题。
“很多人都在为如何发挥好青年人才的力量提建议、作努力,”艾玎觉得很自豪,“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件事情上,我和整个国家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