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水波:鲁班工坊要从量变到质变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兼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的研究一直聚焦在“一带一路”工程管理领域。在全国两会上,他建言献策的内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国企“走出去”,再到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等,不断拓展延伸。
10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过10年,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张水波在各国走访交流、深入企业调研后了解到,如今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批基础设施、工业设施和产业园区拔地而起,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来维护和运营。
过去这些年,由天津市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鲁班工坊,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知名品牌,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张水波认为,鲁班工坊正好对接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需求,同时也向世界分享了中国优秀文化和实用技术,因此成为颇受各国欢迎的“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2023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其中提到,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
“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主动帮助东道国发展职业教育。”一些参与国际投资的中资企业告诉张水波,过去这些年,在中国的支持帮助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起了大量基础设施,如今工业项目数量快速增长,产业化项目也随之增多,当地需要大量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很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是可以改变一个家庭命运的大事。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调研时,参与这座新城建设的当地员工对中国人特别友好,他们对张水波说:“如果中国不来开发港口城,我们就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一家人也没法过上好的生活”。
现阶段,中国已在亚非欧三大洲2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建成了一批鲁班工坊,并逐步进入运行阶段。张水波认为,下一步关键是如何高质量、可持续地发展。
“师资数量与质量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张水波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目前,鲁班工坊给境外合作伙伴带来了优质的教学装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他认为,要进一步起到为共建国家培养职业人才的效果,还需要引入更多优秀的师资投入后续运营。
但现实问题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教育标准差异较大,而目前我国能够直接用外语授课的国内专业师资不足,“能使用东道国的小语种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则更少,而且外派教师的成本也非常高”。随着鲁班工坊数量的增多,高水平师资的供需矛盾也将更加凸显。
张水波认为,由于条件限制,单靠参与建设鲁班工坊的职业院校,无法快速培养出满足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本土化师资,当务之急是从国家层面加强教学团队本土化的推进。
他建议,由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牵头,相关院校企业参与,在总结过去近10年鲁班工坊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鲁班工坊提质方案,从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院校中,选拔一批办学条件好、师资水平高的院校,成立国家级的师资培训基地;选拔一批基础好的师资,强化培养一批鲁班工坊专业师资,专门承担“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本土化师资的教学培训工作,保障教学培训效果。让这些优质师资对境外合作伙伴的教学师资进行标准化“星火燎原”进阶式培养培训,使其快速掌握鲁班工坊的职教新理念、教学新模式、技术新应用,并具备实际操作装备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