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张全家福!太行腹地“灯笼村”有了新民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2月22日,正月十三,飞舞的雪花悄然飘落在太行腹地的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村,村口的十字街很快变了模样,银装素裹。白雪映衬下,路两旁悬挂着一个个五彩缤纷、独具匠心的手工花灯,显得分外喜庆,沿着穿村而过的公路向远方绵延。
东河南村是灵丘县第一大村,全村3226户,7597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老人留守务农。这个农业村是东河南镇政府驻地,处于交通要道,集镇熙攘,人气颇旺。尤其每到春节,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自制手工花灯,这项传统已有百年传承,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灯笼村”。
一进村委会,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四米见方、贴挂在正墙上的红色幔布,上面钩挂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和金色的玉米,在这喜庆背景下,是村民们一家家喜笑颜开的面容。村党支部书记王东升一边感慨“瑞雪兆丰年”,一边忙着招呼陆续登门的村民拍全家福,“摄影师”就是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和青年志愿者。
“每到过年村里有两件大事,一是挂花灯,二是给人们拍全家福。”王东升介绍,挂花灯这件事,在村里至少有上百年的传统,过去每年每家每户出两个灯,自己设计自己画,喜欢西瓜做西瓜灯,家里养兔子的就画个兔子灯,近万盏灯挂上去几乎不重样,“各家有各家的味道。”
“后来老一辈人年纪大了,会做灯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为此,5年前王东升发动村民们又恢复了这个传统,老人开始带着年轻人做花灯,“年前20天我们就开始挂灯了,因为村子大,这件事挺费工,需要从早挂到晚,还得接灯泡看效果,主要是高空作业,安全第一。”
令王东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想法还有了社会效应。去年灵丘县是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东河南村的传统手工花灯被摆上舞台,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借着这股东风,东河南村开始深挖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建起了手工花灯制作车间,大力发展花灯产业,想要叫响“东河南村花灯”的文化品牌,以民俗文化促乡村振兴。
第二件“大事”的重要程度堪比挂灯,就是给村民拍全家福。“往年只要有条件,我们就组织拍照。过去是组织全村人拍全村福,拍了两年发现,几千人合影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地方不好找,个人露脸的效果也不太好,就改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全家福。”
“村里的年轻人又能拍又能修,拍出来不比影楼差。”王东升说,这些年村里人外出务工、求学,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今年村里专门购置了照片打印机,只需等待三五分钟,就能打出塑封好的照片,尤其方便了村里的老人,“一年就这一回,咱得做点让人暖心的事。”
在62岁的村民陈海记忆中,东河南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旺的人气了。初一早晨7点多,人们拜完年,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到村里集中去拍全家福。离村口还有几百米就挤满了私家车,连村委会院子前的空地上也是。
人们在聚集在街上,老人们凑堆话家常,妇女们转成圈扭秧歌,年轻人走村串户找发小,孩子们你追我赶,场面“相当红火”。为了迎接即将来到的正月十五闹红火,村民们组起了舞狮队,气势磅礴的晋北舞狮正在紧张排练。
村党总支副书记张雪娇是个95后,也是“村用摄影师”之一。她告诉记者,过了初五,村里的人已经少了许多,好在这个春节还是为很多家庭留下了阖家团圆的景象,“希望这些照片能在雪天,为人们带去一丝温暖。”
张雪娇开心地说,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为村民留下团圆的照片,也呼吁更多爱摄影的农村青年,春节返乡可以抽出时间,为村民和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人们留下温暖的一瞬间。
“全家福我们要一直拍到出正月。”王东升说,村里外出务工的孩子不容易,有的年前回不来,别人过完年都走了,他才回来。还有村民专门打来电话,希望等几天,年后一回来就拍。
为筹备拍这个全家福,52岁的王东升忙活了近半个月,除了布置背景,他要通过各个渠道通知乡亲们回村来拍照。目前东河南村已经为村民拍摄了600多张、约1200多人出镜的全家福。
虽然拍完照,大多数人“就地解散”,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但是王东升还是觉得心里“得劲儿”,他想通过拍全家福的形式,给大家留个纪念,也留住全村人的喜气洋洋的面孔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