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国年 >正文

青年学生田间地头过春节 和玉米育种做朋友

作者: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2月16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这个春节,马忠先和同学以及一大片玉米相伴度过。

    这位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学博士每天要下地精心“照料”育种材料。过年这几天,他多加了几道可口的菜肴,还特意从镇上买来了煮玉米。“吃着甜糯的玉米,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株,这个年别有一番滋味。”他说。

    马忠先的研究方向是育种,用他的话说,“选了一个最苦最累也最难出成绩的方向”,但他觉得这条路很值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搞农业的,如果能让老百姓用上自己研发的品种,那有多牛!”玉米育种周期比较长,选育一个大品种少则七八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为了能够加代选育,夏季在安徽,冬季到海南成了常态。这已经是马忠先连续第四年来到南繁基地。“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候鸟,跟着阳光跑。”

    今年寒假一开始,他就从2000公里外的安徽合肥来到这里,连同老师以及30多名师弟师妹,在田间地头开启玉米育种实验。马忠先的工作很规律,早上天刚亮,海南省乐东县玉米田一片静谧,一人多高的玉米株清脆挺拔。一阵微风拂过,玉米叶沙沙作响,似乎还能听到拔节生长的声音。马忠先带着师弟师妹们斜背着草帽,拎着授粉袋你说我笑,打破了这静谧的氛围。

育种科研团队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到了地里,马忠先两手一举,扯着嗓门喊:“伙伴们,咱们今天的任务是分区域考察性状,然后给玉米授粉。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晚上老师有奖励。”一阵哄笑之后,一个个身影钻进玉米田消失不见。

    “太阳一出来,花粉就开始散落,我们必须得尽快授粉。”多年的田间实践,让马忠先现在成了“大师兄”。在玉米雌穗吐丝前,用白色牛皮纸袋套住雌穗防止串粉,随后用取粉袋套住雄穗并轻轻拍打获得花粉,再去掉花丝上的白色纸袋,快速套上取粉袋并轻轻拍打。此时,玉米花丝上就会均匀沾上花粉,完成授粉。

    马忠先一边熟练地授粉,还时不时盯着师弟师妹们的操作。平时,马忠先和大家有说有笑,但工作起来就像变了个人。“这个袋子套得不行,打开以后轻拿轻放。”看到动作不规范,他会马上指出来。

育种科研团队成员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授粉工作看似简单,但一点都不能马虎,每一株都是我们团队的心血,稍一疏忽就可能浪费一分好的育种材料。”马忠先说。他很喜欢在田里的感觉,“我能直接观察到自己的课题材料在田间茂盛生长,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体验”。

    严海东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是该校2023级生物学学硕班学生,“在田间地头,老师带领我们认识不同的玉米群体,讲述其农业性状,这比课本上的知识更有生命力。”

    这是严海东第一次到南繁基地,“从天寒地冻到20多摄氏度的地方工作肯定很舒服。”没想到第一天下来,他就累得浑身酸痛。一个简单的授粉动作要重复上百次,工作七八个小时,想象的适宜温度也变成了骄阳的暴晒。回到住处,吃饭的劲儿都没了。但接下来发生的很多事情让严海东感受到了学习生涯从未感受过的“心灵震撼”。

    前几天,当地持续高温干旱,关键时候灌溉系统却出了岔子,怎么都不出水。看着干旱的玉米,老师急得团团转,带着马忠先找到维修的工人。中午顶着大太阳,几人一起排查原因,等到彻底修理好,才随便扒了几口饭。严海东感觉马忠先似乎和玉米就是“老朋友”,“看到他培育的材料浇上水时他脸上那种放松愉悦的表情,我感觉他是用心在育种,这种对农业的痴迷让我找到了科研的意义”。

    来之前,严海东还担心自己不适应,这是他第一个不在家过的春节,心里很忐忑。没想到工作几天后,他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晚上工作完以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工作谈理想,他给父母打视频电话,同学们一个个跑过来朝着屏幕喊“叔叔阿姨好”,让他觉得这个春节一点都不孤单。

    忙到中午时分,严海东抬头举手伸了个懒腰,突然听到老师喊:“快过来,我发现了一个大宝贝。”严海东和同学循着老师的声音走过去。到了一看,原来是一份花丝生物量巨大的材料,花丝长近40cm,无苞叶,裸露出畸形穗。“你们看这花丝形状像不像三国演义里关羽的胡须,来来来,大家排队合影留念。”“田间地头和校内的实验室相比,别有一番滋味,那是更接地气的感觉,踩在松软的土壤上,更能感受到农业的使命和青春的脉搏。”严海东说。

育种科研团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当天下午5点30分,太阳西沉,随着一声“下班回家喽”的喊声,一顶顶“草帽”从玉米田里钻出来。和早上不同的是,这群二三十岁年轻人的脸上满是汗迹,甚至有些成了“大花脸”。走在回去的路上,看着漫天的晚霞,马忠先扯起嗓门喊:“你们见过这么漂亮的晚霞吗?”“没有!”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是,最美的风景一定在广阔的田野!”马忠先接了话。“哈哈哈哈,大师兄,你还怪有才嘞……”欢声笑语飘荡在田间。

【责任编辑:梁国胜】

田野间的“村晚”,唱响新时代村民的美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8 09:59:17

小“村晚”大舞台|锦绣中国年

中国青年报2024-02-09 07:54:21

Hello 大湾!想来大湾区的风吹到了全世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8 18:25:31

来点科学 | 在地下700米追瞬逝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7 11:54:15

唐诗逸《一生一事》:用舞蹈演绎文物修复师的信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8 09:25:28

90后非遗花灯传承人,助力打造家乡小镇年味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7 18: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