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点后】这群“地铁人”用黑夜连接白天

作者:黄丹玮,王羽璋,刘雨可,任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年02月10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丹玮 王羽璋 实习生 刘雨可 任君

2月2日零点二十七分,北京地铁1号线八通线末班车从正线驶回古城车辆段,车辆检修员们的工作持续到了新的一天。零点前,他们已经为33辆列车进行了“全身体检”。

地铁停运后的“天窗期”,只有短短3个半小时。线路白天运行繁忙,各类检修维护工作都必须在这个空档里,争分夺秒完成。

在轨道两侧的黄线外,车辆检修员赵海军保持蹲姿,眼睛跟着缓慢驶入车库的地铁电动客车,检视着车辆运行时零部件的状态。入行十余年,他和同事们一样,练就了“顺风耳”,除用眼观察外,听声音也能大致分辨问题所在。

凌晨的停车列检库里,顶部的灯光将并列停放着的地铁电动客车照得锃亮。列车停稳后,赵海军绕行6节车厢一圈,另一位检修员则进到车辆下方,从前至后对车辆零部件按照日检标准进行巡查,确保列车的各项“指标”都正常。现场的检修员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它们给照顾好”。

车辆检修员正在工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丹玮/摄


北京地铁一号线是新中国首条地铁线路,比在场多数人的年龄都要大,开通至今已有近55年历史。它自西向东穿城而建,承载过西郊八宝山离别的思念,也陪伴过深夜疲惫的国贸CBD下班族以及笑意盈盈的环球影城游客。现今,日均客运量超100万人次。

春运期间,80后车辆检修员杜亚光和同事的神经绷得更紧。本就是“夜猫子”的他们,在零点后的冬夜里愈发精神。“相较于平时,春运期间还面临着旅游和返乡客流高峰,以及严寒等特殊天气的多重挑战,检修工作更容不得丝毫马虎大意”。春节假期仍需坚守在岗位上的他们,心里想的更多的是保障春运的举措。

2月2日凌晨一点半,在车辆检修区域附近,传来一阵“乒乒乓乓”的敲击声。

地铁线路维修工拿着轨距尺、道钉锤、扳手和撬棍等工具,正在调整轨道的几何尺寸。这是一项精细到毫米的技术活,误差要控制在标准轨距+4mm或-2mm之间,大致是一支铅笔横截面的半径,十分考验工人的精细化检修维护水平。

白天,地铁列车在通过曲线时对轨道有所冲击。因此在夜间,需要对轨道进行检查并根据受影响情况进行几何型位调整。

地铁线路维修工正在调整轨道的几何尺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羽璋/摄


在零下10℃的北京冬夜,呼气会有“白雾”。项目部线路安全质量管理人员王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还不算冷,一干起活来说不定还能热出汗。“1米一测量,1公里就会弯腰1000次。”

这群常年以月亮、星星为伴的夜行者,在检修时全神贯注地看着脚下,关心每一颗钉子、每一根枕木、每一条道岔,鲜有时间驻足欣赏夜空的景色。他们常年“霸榜”微信朋友圈步数排行,平均日行8公里。

时针走到凌晨四点半,冬夜的月还悬挂在枝头。1号线八通线始发站古城车站内,站务人员已点名完毕,整装待发。他们“唤醒”地铁系统,启动扶梯、安检设备,检查购票设施、闸机情况和站内显示屏,确保能在黎明前以最好的状态开门迎客。

事实上,在此前地铁停运后的4个多小时里,站内工作也并未停止。还有数十名不同工种的工作人员,在不为大众熟知的地方默默坚守。站务员、综控员、电梯维修工、隧道检修员、保洁员......当整座城市陷入沉睡后,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四点五十七分,天还没亮,首班地铁如约而至。首批乘客的红色年货提包和地铁站内贴着的“福”字交相呼应,行李箱滚轮轻快地摩擦着地面,哗啦作响,那是过年回家的声响。

看着一辆辆列车安全正点投入到正线参与当日的运营,熬了一宿的车辆检修员们心里总算踏实了。忙完了手中的工作,杜亚光对着记者的镜头许了个新年愿望:“愿平安,平安就是最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宁迪】

田野间的“村晚”,唱响新时代村民的美好生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8 09:59:17

小“村晚”大舞台|锦绣中国年

中国青年报2024-02-09 07:54:21

Hello 大湾!想来大湾区的风吹到了全世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8 18:25:31

来点科学 | 在地下700米追瞬逝的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7 11:54:15

唐诗逸《一生一事》:用舞蹈演绎文物修复师的信念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8 09:25:28

90后非遗花灯传承人,助力打造家乡小镇年味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4-02-07 18: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