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河湖看新疆】援疆企业的生意经:产业助农让“甜蜜”升级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新疆喀什9月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一家专注林果加工的上海援疆企业已在戈壁滩上“扎根”了十多年。最近几年,这份“甜蜜”仍在升级:高温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正让红枣、苹果、西梅等食品制品更有市场。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只有戈壁滩里的石头。”新疆闽龙达干果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1年底厂房窗子都没有的时候,第一条红枣产线就开始投产,“工人们戴着棉帽子干活”。与此同时,施工队就地取材,用挖出来的石头砌围墙,再往被挖的地方埋土种果树。“我们还申请打了一口井,解决部分果树缺水问题。”孙磊说。
从农户手里收购的农作物,是这家援疆企业主要的产品来源。占地340亩的生产加工产业园,每年会迎接2000多户种植农户带来的农产品。“一开始农户们赶着驴车来,到后面是开着拖拉机。”孙磊说。
2018年成为厂里员工的图尔荪古丽·麦麦提至今都会把家里种植的核桃卖给公司,“3亩的核桃每年能收入1万元左右。”这个有过1年打工经历的年轻姑娘告诉记者,2012年回乡后,她结婚生子,和长辈一起务农。2014年,她注意到这个离家5公里的厂子,“但那时候孩子还小,离不开人照顾。”
刚入职时,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坦言自己“什么也不会,汉语也说得不好”,2018年,他的丈夫也找到了工作,在乌鲁木齐开货车。俩人现在的月收入加起来能有1.5万元左右。现在,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已是名仓库管理员。
包括图尔荪古丽·麦麦提在内,有100多名本地村民在这里工作。46岁的阿布力米提·阿布来提如今是厂里生产车间主任,2012年入职以来,他干过司机,当过电工、维修工,3年前,他买上了属于自己的汽车。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工作七、八年以上,工资比较稳定。”孙磊介绍,如今公司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种植户2000余户。目前有干果、花茶、炒货、冻干4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枣夹核桃仁、冻干冬枣、西梅干、巧克力味巴旦木等6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多家超市卖场和电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