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渡为年轻人打造广阔天地

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跃“龙门”处学子归来

作者: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年12月02日

    龙门还是那个龙门,龙门村却不再是往日的龙门村。

    河津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九曲黄河从河津出晋陕峡谷,水面陡然开阔,便到了传说中鱼跃龙门的地方。岸边有一古渡,便是山西运城河津市龙门村。

    从古渡到振兴中的乡村,龙门村这些年的发展也跃了“龙门”,因为曾经跳出农门的大学生中,回乡的越来越多,仅今年就有460名大学生返乡就业。

    “村里考出去的孩子不少,但招回来的大学生更多。”龙门村党委副书记原娟珍介绍,龙门村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是缘于村办企业的发展,“2021年年底,全村固定资产达到32亿元,吸收就业1600余人,人均纯收入3.7万元”。

    原伟刚和解吉鹏都是回到龙门村的90后大学生。几年前,这两名家在运城农村的青年,都梦想通过考大学离开这个小村庄。但大学毕业没几年,两人果断选择回村就业,加入龙门村的村办企业。

    “我小时候,一说起自己是龙门村人就特别自豪,那时村里的焦化厂已经走上发展轨道,村民比市民还要早住上楼房。”原伟刚说,自己在长沙读大学后,了解到家乡正实施凤还巢计划,鼓励学子返乡干事业。

    那时的龙门村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投资30亿元,上马了具有显著节能、环保效益的172万吨焦化新项目和余热发电项目。

    “其间我去参观了现代化的煤焦企业,颠覆了认知。厂区满园绿意,智能化程度很高。”拿定主意后,原伟刚第一时间报了名,“其实回乡还有一种使命感,我想用自己的奋斗,让家乡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对于龙门村的发展,党的二十大代表、山西运城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感慨道:“几十年前,村里有句话,禹门口,常风吼,一天不吼,晒破石头。”在原贵生的记忆中,龙门村最难时,一个季度的口粮要省着吃一年,“那会儿村里年轻人娶不到媳妇,只能招亲去外地”。

    1996年当选村党委书记的原贵生,和大伙儿一起开始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兴办集体企业龙门集团,发展焦化、水泥等产业。该村办企业始终设定“闸门”,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标准进行生产。这一时期,龙门村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型,村民富裕起来,实现了第一次“跃龙门”。至今,村里人人持股、年年分红。

    之后,村里的产业开始从单一的焦化逐渐走向电、旅游、运输、铁路发运等多元发展路径,并坚持集体发展要惠及每一个村民,被确定为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点”,名列山西“企业百强”。

    据了解,在龙门村近年的招聘中,本村学子人数占比有限,入职大学生来自天南海北,其中运城籍学子居多,解吉鹏就是其中之一。

    解吉鹏说,自己从大学毕业到在大城市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用了5年时间,而他决定返乡只用了几分钟。

    “回来并非(在外)混不下去。”解吉鹏说,2020年他入职龙门集团时,一同进厂的还有100多名大学生。大家认为,回家乡发展是大趋势。

    有些朋友不理解他的选择,刚回来那段时间,解吉鹏向他们一一解释说,大城市固然繁华,但缺乏归属感,家乡才是广阔天地。现在,他已是龙门集团禹门口焦化公司智能管控中心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

    “你能想象我们每天穿着白衬衣忙在一线,一天下来身上仍然干干净净吗?”解吉鹏说,近些年龙门村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尤其是对传统煤焦产业转型升级,再不是人们传统概念中的“黑脏乱差”。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无烟无尘无味无声,打造AAA级工业旅游区。龙门村正在全速发展,我不想错过这么重要的发展期。”解吉鹏说。

    “朝着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创造幸福,坚持不懈努力。”原贵生认为,带领乡亲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原贵生介绍,龙门村不仅吸纳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业,还对外公开招聘大学生来这里干事业,表现优秀者3年可以成为龙门村荣誉村民。在村工作10年的员工、教师,均享受荣誉村民待遇,与村民一样享受村集体分红,“核心就是要把人才留住,把心留住”。

    为此,村里提出“七有惠村”的共富方案。“七有”即幼有所育、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龙门村通过建设高标准新农村及各项配套设施,全面惠及每一位村民。

    如今的龙门村在黄河边植绿播绿,先后完成了黄河滩万亩防风林带建设、禹门口湿地公园和黄河风景区建设,黄河滩千亩耕地也实现了方田林网化。初冬时节,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骑行,数百公里生态长廊宛如一条飘带,与黄河相伴而行,贯穿南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路采访行至龙门,“禹凿龙门、鱼跃龙门”的黄河主题文化景区令人印象深刻。旺季时,游客纷纷来此打卡。“禹门口、常风吼”的历史记忆已被彻底改写,周边的村庄正在变得热闹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焦敏龙】

青年工美匠人“玩转”传统文化|温暖一平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2-01 12:26:12

会馆里的摇滚青年:让传统文化流行

中国青年报2022-12-01 08:09:48

听鞠婧祎唱《琢光曲》,讲述文物背后的微言大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30 21:30:00

我相信贝雕艺术是有生命力的

中国青年报2022-11-30 08:52:26

影片《征途》:以邓清明为原型,讲述航天追梦故事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11-29 21:00:10

用非遗剪纸给孩子们来一场“心灵按摩”

中国青年报2022-11-29 07: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