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江潮涌 再启新程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
连续33年执中国省域经济之“牛耳”;坐拥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老城市迸发新活力的广州正锚定“四个出新出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经验迭出、动能澎湃……提起广东,这方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总是能让心怀梦想的奋斗者们思绪万千。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殷殷嘱托中,几千年来向海而生的南粤大地,正以改革为帆,开放为桨,胸怀敢为人先、闯关夺隘的壮志豪情,驶向新时代新航程。
朝阳照耀下的港珠澳大桥。朱瑞盛摄/光明图片
广州市黄埔区一企业车间内,生产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李剑锋摄/光明图片
科创支撑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在广州开发区开泰大道上高度近百米的乐金显示大楼内,国内首条全球最大尺寸、最先进的8.5代OLED生产线繁忙运转,数千名技术工人与1万台机器人协同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
“2021年,我们OLED面板进出口额比上一年增长了20%。这里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市场潜力,都是我们十分看重的。”在乐金显示相关负责人看来,他们与广州开发区之间,是一场“双向奔赴”。乐金看中了这里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开放水平,同时也为广东打造全球高端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注入了新动能。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100家,数量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一,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这块广州改革发展“试验田”高质量发展的最新关键词。
作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双城联动”的引擎之一,深圳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近年来,深圳持续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实施基础研究夯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汇聚等“五大行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未来,深圳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争当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者。”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只有让成果从“实验室”进入“生产车间”,推动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科创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引领。如何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助力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推广应用中迭代升级,广东正努力实现“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广东在5G、4K/8K超高清显示、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破解了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科技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未来,广东将着力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表示。
湾区扬帆 改革加速推进软硬联通
5.6万平方公里土地、约8600万人口、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总量,这是数据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从夜空俯瞰,在11个城市融成的一抹宛若星河的璀璨灯火中,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呼之欲出。
回忆起2019年11月5日,“广东将定向应届港澳学生选调公务员”的消息在中山大学港澳籍学生中迅速传开时的情景,彼时还是会计学专业香港籍在读研究生的黄钊逸,至今仍对大家高涨的热情印象深刻。
“南沙自贸片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是未来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的门户枢纽,随着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这里必定会成为港澳青年个人发展的广阔舞台。”如今已是广州市南沙区商务局公务员的黄钊逸,向记者道出了选择留在这里的原因。
除了“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目前,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深中通道建设如火如荼,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972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独立的管理体制”——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制度安排。通过广东与港澳间不断深化的全方位联动与合作,“制度之异”正在转化为“制度之利”。
如今,“两个合作区”成为制度创新先锋。横琴合作区不断创新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新体制,建立由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组成的管理架构,改革力度史无前例;前海合作区加快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启用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横琴、前海合作区善做善成:横琴合作区累计注册澳资企业4800多家、近两年增长2倍;2022年前5个月,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港资18.74亿美元,同比增长48.9%。三分之一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让,港澳专业人士备案执业范围扩大到16类。
兴文聚力 高水平文化强省绘就蓝图
今年初,随着北京冬奥会拉开战幕,憨厚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成了人们的“心头好”,甚至一度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热潮。这个诞生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团队之手的大热IP,恰是广东文化软实力强有力的注脚。
多年来,广东将文化强省建设纳入“1+1+9”工作部署,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今年2月,广东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提出聚力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等“六大工程”,擘画出一幅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蓝图。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对广州首个“非遗街区”落户的永庆坊,最贴切的形容。除了一如老广们昔日记忆中“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建筑,广彩、广绣、珐琅等非遗大师工作室,也陆续进驻其间。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与动漫科技公司开发了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机器人,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与喜茶推出联名款周边产品《松下品茗》……在这里,非遗正以更新更潮的模样,回归到现代生活中来。
放眼整个广东,高品质的文旅融合范例,比比皆是。推进大湾区文化圈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了广东文旅发展的新目标。
近年来,广东依托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出包括水乡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侨批文化等丰富内涵的线性文化遗产,使得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新亮点。自2020年起,广东已公布8大主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实体路径超40段。
如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已经成为经济大省广东新的“金字招牌”。据统计,广东数字出版产值、动漫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59%,占全国总量的13.8%,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
【2012】
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28.20亿元
全年专利申请总量22.95万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万亿元
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8家
【2021】
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369.67亿元
全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03.43亿元
全省专利授权总量87.22万件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7万亿元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0家
数据来源:2012年、202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统计年鉴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