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青年发展型城市密码——

让年轻人“来了就不想走”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龚阿媛 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06月14日

    2018年,在上海就职的张文轩听到公司要在成都安排岗位时,22岁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成都工作。

    张文轩是青海西宁人,希望工作的地方离家乡近一些,同时又能有好的发展机会。相对北上广,他更愿意选择成都。此前,他家乡的两位好朋友都在成都上大学,毕业后留了下来。

    成都有一句流传较广的城市推介语:“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折射了户籍制度改革及由此带来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红利和制度支撑。

    《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鲜明提出了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城市发展理念。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机遇,更为青年带来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发展红利。

    在成都,像张文轩这样来闯荡、打拼的年轻人被称为“蓉漂”。而在这里,几个年轻人没有感到异乡的隔阂,张文轩喜欢成都的夜生活,周五下班就约上朋友一起聚餐,天气好的周末会和朋友去露营。

    在张文轩看来,在成都“本地人、外地人打成一片,谁也不给谁贴标签,也没有人觉得谁高人一等”。婚恋方面,也让他感到“机会更多”。

    张文轩更看重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和发展前景。4年前来到成都时,他还没有房子,但这并不影响他办理落户手续,除了要求大学本科的学历外,拥有一个成都的户口并没有其他门槛。

    2017年,成都市推出“人才新政12条”,在全国率先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制度,45岁以下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直接落户。张文轩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

    成都的人才政策颇具吸引力。此项政策实施前两年,成都市累计吸引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28.6万人,占全市同期人口迁入总量的38%,其中30岁及以下占80.4%。

    对这些数据,张文轩有直接的感受。刚到成都工作时,他经常乘坐的地铁一号线,总是很拥挤。后来,公司附近新建了一座写字楼,很快就有不少公司入驻,人气满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2093.78万人,成为中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城市。其中14岁至45岁的青年人口960.3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5.87%。

    最近,在成都某小区,几位老人相约去社区办理免费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优待卡。按照成都市的政策,无需成都市户籍,凭居住证就可以办理老年优待卡。

    优待老人,也是给青年释放利好。他们大都是从外地来成都给孩子带娃的。

    雷女士来自四川泸州,外孙上幼儿园时,她常和邻里老人相约乘公交车出门。能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的政策,让这位老人很高兴,也让她的女儿感到欣慰。

    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让“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让在成都打拼的年轻人获得了在教育、住房等诸多方面的红利。城市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

    在义务教育阶段方面,年轻人有居住证即可享受孩子就近入学的便利。成都市明确,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由居住证(地)所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从郑州来成都工作的杨婵,租房时特意搜索了周边的小学。为了给孩子找一所理想的学校,她研究了入学政策,又考察了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周边诸多学校。最后,凭居住证,她的孩子被分在了附近一所百年历史的公办小学。

    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市实行随迁子女就学“一网通办”,共有超过6.1万名随迁子女实现了就近入学。

    在住房保障方面,成都市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基本住房保障体系,满足青年多元住房需求。数据显示,成都市已规划建设人才公寓9.9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6万套(间)。

    近年来,在“蓉漂”青年群体中,一项“青年人才驿站”短期居住服务颇受青睐。对来蓉求职的年轻人,只要提供面试通知等证明,即可在分布于城市许多地方的“青年人才驿站”免费住宿7天。目前已有6万多人享受到这项服务。

    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成为成都发展的显著特征。成都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设立了“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专节”,成都市18个市级部门联合建立青年发展指标监测体系,跟踪监测青年发展状况。

    今年5月发布的《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显示,成都的“蓉漂”人口达683万,其中四川省内其他市(州)来蓉人口534万人,外省(区、市)来蓉人口149万人。报告称,这体现出成都对外地青年的吸引力在增强。

    另一家机构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成都位居全国毕业生首选城市第4名。对在蓉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5.82%的大学生愿意留蓉工作。

    数据之外,李紫萌更多是一种直观感受。李紫萌家在青海,从澳洲毕业后选择到成都工作。她感到,求职过程中外地人和本地人各占一半,“面试时听到了很多东北、山东的口音”。

    现在,来成都4年的张文轩已经买了房子和车子,生活稳定。他说,会在成都长期居住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龚阿媛 记者 王鑫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崔丽,王国强】

《狮子山下的故事》开播 展现香港“小人物”奋斗史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3 17:23:18

不讲“职场哲学”的职场观察节目,看点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3 17:23:16

苏州木渎景区为应届高考生开设“免费旅游专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3 20:57:40

中青阅读2022年6月推荐书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3 20:12:44

文创IP被搬上舞台 舞台剧《天下·张凯枫传》首演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2 22:39:07

桂西南20余家景区将在暑期实行学生免票政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2 19:37:58

让中医药非遗走出去、活起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06-11 15:13:58